AI for Science
结构高度合理、具备理想特性,华东师大等提出分子生成新方法,协同生成原子与化学键
编辑丨coisini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组合化学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步,药物研发范式已从随机筛选转向理性药物设计。 理性药物设计主要包括两种策略: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 其中,SBDD 因现有分子生成模型常忽略结构可行性与类药性,会产生不真实的三维分子。
9/2/2025 2:31:00 PM
ScienceAI
把实验与计算「缝」到一张「地图」上:AI让材料发现路线更直观、可解释
编辑丨&不知道诸位读者都是否知道黑箱? 这是指对特定的系统开展研究时,仅从其输入输出的特点了解该系统规律,而并不会涉及到其中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在材料科学里,很多研究者都困在「黑箱」里:实验结果零散,模拟结果庞杂,数据孤岛四处林立,导致新材料发现依然缓慢。
9/1/2025 2:00:00 PM
ScienceAI
无需微调就超越临床医生?埃默里大学系统评估GPT-5医疗决策支持能力:潜力巨大
编辑丨coisini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日益发展成通用系统,无需大量微调即可执行领域特定推理。 本月初,OpenAI 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模型 GPT-5,并表示其能够自己决定何时需要深入思考。 一些研究开始探索 GPT-5 在科学领域的潜力。
8/29/2025 4:37:00 PM
ScienceAI
IJCAI 2025 | 化学不是单向路:ChemDual大模型用拆分与重组,优化化学反应与分子逆合成预测
作者 | 论文团队编辑 | ScienceAI化学反应预测和逆合成设计是药物研发中的核心步骤。 近年来,虽然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各领域表现优异,但直接应用到化学合成任务时仍存在两大挑战:数据量稀缺和反应预测与逆合成任务建模割裂。 为了应对数据稀缺问题,湘潭大学林轩副教授课题组联合湖南大学曾湘祥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道建教授课题组针对化学反应和逆合成预测,提出了一个新的大模型框架 ——ChemDual。
8/29/2025 12:00:00 PM
ScienceAI
AI加持气候模拟:华盛顿大学等12小时跑出一千年模拟,快了数千倍
编辑丨&想象一下,一部拍摄了长达 50 年的连续剧——还是纪录片,这其中的视角记录不能说乏善可陈,只能说是枯燥无味。 诚然自然的美景的确引人注目,但倘若就这么持续关注 50 年? 这就是过去科学家在面对地球模型时的窘境。
8/28/2025 2:02:00 PM
ScienceAI
ICML 2025 | AI虚拟细胞落地重大进展:清华AIR,水木分子等首创并开源多尺度空间转录组学基础大模型SToFM
作者 | 论文团队编辑 | ScienceAIAI 大模型竞赛风起云涌,垂直领域竞争激烈。 AI 基础大模型的能力正进一步向各科学研究领域渗透,而生物及生命科学就是 AI 大模型的下一个战场。 2025 年可以视为 AI 虚拟细胞元年。
8/27/2025 2:01:00 PM
ScienceAI
AI+分子动力学,6.3万条轨迹重塑药物亲和力预测,超大规模蛋白-配体亲和力数据集来了
编辑丨&现实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它们的相遇与结合像是一部动态电影,而这也就为药物研发带来了艰巨的挑战:现有方法对这种复杂运动视而不见,模型在“标准基准”上看似成绩斐然,却往往在真实药物场景下失灵。 亲和力预测模型大多依赖公开数据集 PDBbind,其中约 2 万个复合物结构成了 AI 的训练教材。 但这类训练存在明显「信息泄漏」:模型可能学会的是数据集的特征,而非真实的物理规律。
8/26/2025 12:12:00 PM
ScienceAI
从头开始设计全新分子结构,AI构建化合物成功对抗超级细菌
编辑丨coisini最近几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人们在看到训练机遇的同时也有了风险。 由于数据的直接质量影响模型性能,如果训练数据包含有害内容,AI系统可能会继承甚至放大其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担心AI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8/25/2025 2:03:00 PM
ScienceAI
用原子制作薛定谔的猫,AI助力组装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脑」
编辑丨&AI 工具、助手,这些智能化的模型或者设备,正越来越多地帮助科学家撰写论文、进行文献综述,甚至设计实验室实验。 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将优化量子计算加入到这一列表中。 一种潜在的量子计算机架构,是利用被困在二维光学陷阱阵列中的原子来实现的。
8/25/2025 12:03:00 PM
ScienceAI
NASA、IBM打造日地物理学首个开放式 AI 基础模型,用九年观测训练提升约16%耀斑预测准确率
编辑丨&说起太阳耀斑,也许并非每一位读者都对这个名字熟悉,但说到极光,这一美丽而梦幻的自然景观,其实就与太阳耀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次太阳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都可能影响卫星姿态、深空通信、极区航线、甚至电网稳定。 以往要么靠经验特征工程加传统机器学习,要么依赖高代价数值物理模型,二者在时效、泛化和可复用性上都有限。
8/22/2025 5:04:00 PM
ScienceAI
从实验室到餐桌:Robert Langer团队杨昕博士用新材料破解全球「隐性饥饿」
作者 | 论文团队编辑 | ScienceAI缺铁是全球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之一,影响着约 20 亿人。 它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对能量水平、认知发育和孕产妇健康有显著影响。 众所周知,碘盐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显著降低了全球碘缺乏率。
8/22/2025 2:38:00 PM
ScienceAI
首个面向肽分子设计的大模型平台:直接「读序列」出结合子,无需结构输入即可生成
编辑丨%看病就医,医生会先进行诊断,在了解病症的基础上,给出治疗建议。 传统药物设计也遵循类似的逻辑——建立在对病原体或疾病机制的了解之上。 现在,AI 带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突破:就像无需看病直接吃药一样,它能够设计出粘附并分解体内有害蛋白质的小分子,即使科学家完全不清楚这些蛋白质的结构与形态。
8/20/2025 2:04:00 PM
ScienceAI
医疗AI安全革命:全球首个医疗动态红队测试框架DAS,破解临床落地信任危机
作者 | 论文团队编辑 | ScienceAI近年来,以大型语言模型(LLMs)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从辅助疾病诊断到优化临床决策,LLMs 似乎正为我们描绘一幅智慧医疗的宏伟蓝图。 Med-Gemini 以及最新的 OpenAI 模型在各类医学资格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点燃了人们对于其近期临床应用的热情。
8/19/2025 4:28:00 PM
ScienceAI
AI发现新物理定律:纠正等离子体理论多年错误假设
编辑丨%美丽的星云、星环,其中广泛存在的组成成分——尘埃等离子体,是一种由离子、电子和带电尘埃颗粒组成的混合体系,广泛分布在星际空间中,其粒子间通过等离子体介导的库仑力相互作用,具有非保守、非互易等复杂特性。 对于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星间系统,传统理论难以精准描述其相互作用规律,尤其是偏离平衡态的场景。 不过,借由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物理定制的 ML 模型,物理学家得以揭示尘埃等离子体中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
8/18/2025 11:59:00 AM
ScienceAI
多模态大模型在化学与材料学的「体检表」——哪些能力靠谱,哪些还差很远?
编辑丨&当下,各类实验室非常热衷于把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LMs)当作科研助手,但科学工作不像聊天那样单一:它要求把图像、表格、谱图、实验装置等多模态信息整合并进行多步推理与决策。 一个全面有效的评估基准显然是当下急缺的。 来自德国耶拿大学(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Jena)等的团队提出了一个面向真实科研流程的评测框架——MaCBench,把科研活动粗分为「信息抽取」「实验执行」与「结果解读」三大支柱,以便系统评估模型在真实化学/材料任务中的表现与失败模式。
8/18/2025 10:16:00 AM
ScienceAI
多模态大脑建模技术迈入新纪元:Meta 10亿参数模型获Algonauts 2025大脑建模竞赛冠军
编辑丨coisini在过往研究中,神经科学的发展通常源于对认知任务与脑区研究的不断细化。 研究多聚焦于特定皮层区域及其关联功能,例如,专注于大脑 V5 区研究运动感知。 这种「分而治之」的研究范式虽为理解大脑认知机制提供了深刻见解,却导致了学科知识的碎片化,阻碍了统一认知模型的发展。
8/13/2025 12:56:00 PM
ScienceAI
AI全面挖掘微蛋白价值:首次引入合成负样本训练,剔除92%噪声,摆脱保守依赖
编辑丨&蛋白质维持生命,在全身发挥着许多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而与此同时,这些大分子给称为微蛋白(MicroProteins)的较小蛋白质亚类投下了长长的阴影。 这些微蛋白可能与疾病机制、细胞调节密不可分,但是传统注释方法常忽略这些小的开放阅读框(smORFs),难以全面挖掘其生物学价值。
8/12/2025 12:03:00 PM
ScienceAI
ACL 2025 | 湖南大学、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提出蛋白互作预测新方法,让LLM学会解读蛋白质网络
编辑 | ScienceAI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器」,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PPIs)更是细胞运转的核心机制 —— 从免疫反应到代谢调控,从疾病发生到药物研发,几乎所有生命过程都离不开 PPIs 的精密协作。 然而,传统实验手段解析 PPIs 成本高、周期长,如何通过 AI 技术高效预测 PPIs 的类型和亲和力,一直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近日,来自湖南大学曾湘祥团队携手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延世大学,和阿里国际提出了一种名为 LLaPA(Large Language and Protein Assistant)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8/11/2025 2:04:00 PM
ScienceAI
资讯热榜
标签云
AI
人工智能
OpenAI
AIGC
模型
ChatGPT
DeepSeek
AI绘画
谷歌
机器人
数据
大模型
Midjourney
开源
智能
Meta
用户
微软
GPT
学习
技术
图像
Gemini
马斯克
AI创作
智能体
Anthropic
英伟达
论文
AI新词
代码
训练
算法
Stable Diffusion
LLM
芯片
蛋白质
腾讯
开发者
Claude
苹果
生成式
AI for Science
Agent
神经网络
3D
机器学习
研究
xAI
生成
人形机器人
AI视频
计算
百度
Sora
GPU
华为
AI设计
工具
RAG
大语言模型
搜索
具身智能
字节跳动
大型语言模型
场景
深度学习
预测
视频生成
伟达
视觉
Transformer
AGI
架构
亚马逊
神器推荐
Copilot
特斯拉
应用
Deep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