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通用物理大模型雏形问世:跨越多领域模拟,精度最高提升29倍

编辑丨%在语言领域,GPT 这样的「大模型」只需一次训练,就处理翻译、写作、问答等不同任务。 那在物理世界,能不能也有一台「通用物理引擎」,一次训练后就能推演流体、热传递、甚至冲击波? 这个难题困扰着物理学家。
图片

编辑丨%

在语言领域,GPT 这样的「大模型」只需一次训练,就处理翻译、写作、问答等不同任务。那在物理世界,能不能也有一台「通用物理引擎」,一次训练后就能推演流体、热传递、甚至冲击波?

这个难题困扰着物理学家。目前的物理模拟往往是「专用工具箱」:求流体用一套方法,做热对流要换另一套。每个体系都要重建模型、调参和算力,成本高、迁移性差。实验的流畅性往往饱受摧残。

所以,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与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的团队提出了图片(General Physics Transformer)。该 Transformer 经过 1.8 TB 的多物理体系模拟数据训练,覆盖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冲击波、热对流、多相流等领域。不是针对单一系统,而是作为「物理领域的大模型」——一次训练,广泛适用。

该研究以「Towards a Physics Foundation Model」为题,其预印本发布在 arxiv

图片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9.13805

通用物理 Transformer

图片 基于 Transformer,加入了时空注意力机制,并结合数值积分器。模型先学习状态的时间导数,再用数值方法外推出未来状态。可以将 图片 视为神经网络和物理引擎的混合体。

它接收一段发生过程的历史(例如几个模拟帧),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则,然后应用一个简单的更新步骤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教一个 Transformer 通过基本的微积分提示来玩物理帧预测游戏。

研究团队表示,该通用模型主要为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一个单一的大型 Transformer,能否在没有任何显式的物理描述特征的情况下,有效地模拟广泛的异质物理系统(例如不可压缩流动、冲击波、对流);

2.这个基础模型能否仅通过从输入中推断动力学,实现零样本泛化到新的、未见的物理条件(例如新的边界条件、全新的物理学知识);

3.图片 能否在扩展的自回归滚动预测过程中保持物理一致性和稳定性。

图片

图 1:图片 的一般架构。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研究团队并未局限于一种流体或系统,而是汇集了涵盖许多不同场景的 1.8 TB 模拟数据:平静流动、湍流流动、热对流等。除此之外变量 Δt 子采样和归一化数据集都鼓励跨尺度的上下文推理。

多场景适用

在所有测试集的单步预测中,图片 在相似参数数量下,与 UNet 相比,中值均方误差(MSE)降低了约 5 倍,与 FNO 相比降低了约 29 倍。

图片

图 2:所有测试集中每个模型的平均和中位数均方误差(MSE)。

更令人兴奋的是,该模型实现了通过上下文学习实现零样本泛化,对完全未见的物理系统进行预测。这意味着你可以给它一个它从未训练过的全新情况,比如它从未见过的边界条件,甚至是超音速流动,它仍然能够产生物理上合理的预测结果。

经测试,该模型在 50 步自回归预测中仍能保持物理一致性,避免了快速发散。扩展到分布外系统进一步揭示了模型的泛化机制。随着预测的累积,细节逐渐消失,但大规模行为(如全局流动结构)的可靠性比预期要持久得多。

迈向物理 GPT 的第一步

团队已经证明,单个基于 Transformer 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学习和预测各种物理系统的动力学,而无需显式的物理特定特征,这标志着向真正的物理基础模型迈出了重要一步。这项工作展示了物理基础模型的可能性:训练一次,就能在多个场景下运行,节省大量算力和开发成本。

当然,当前版本仍有局限:只限二维数据,涵盖的领域主要是流体和热传递,长时预测精度也比不上高保真数值方法。

但作为雏形,它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物理模拟也许正在迎来「GPT时刻」。未来,一个真正的通用物理大模型,可能成为科研与工程的公共引擎。

相关链接:https://x.com/omarsar0/status/1968681177189077366

相关资讯

Science新登,David Baker团队用AI从头设计栩栩如生的酶,比同类设计好6万倍

编辑 | 萝卜皮科学家使用人工智能(AI)从头设计酶的研究往往收效甚微,产生的酶通常在反应的第一步后就会停止。 设计具有复杂活性位点并介导多步反应的酶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以丝氨酸水解酶为模型系统,华盛顿大学 David Baker 团队将 RFdiffusion 的生成能力与用于评估活性位点预组织的集成生成方法相结合,从最小活性位点描述开始设计酶。
2/14/2025 4:43:00 PM
ScienceAI

智能电子粘附皮肤: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新进展!

编辑丨ScienceAI皮肤是人类与外界交互的重要窗口,而机器人要像人类一样灵活适应复杂环境,也需要一套能够「感知」与「操控」的智能皮肤。 以往的电子皮肤侧重模仿皮肤组织的传感功能,常常忽略了皮肤附属器的特异化功能(如鳞片的保护、摩擦控制功能)。 近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夏焜校长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高华建院士、南洋理工王一凡教授、湘潭大学王秀锋教授团队联合,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一款突破性设计的智能电子粘附皮肤!
2/14/2025 4:45:00 PM
ScienceAI

活性提高42倍,ML引导的无细胞表达加速酶工程,登Nature子刊

编辑 | 萝卜皮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天然催化剂,不仅助我们消化食物,还能增强香水香味、提高洗衣效率,甚至用于疾病治疗。 科学家们正使用酶工程创造新酶,用于吸收温室气体、降解环境毒素、研发高效药物。 但是,酶工程受限于快速生成和使用大量序列功能关系数据集进行预测设计的挑战。
1/24/2025 2:55:00 PM
ScienceA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