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LLM

北大团队首次系统性评估大语言模型心理特征,推动AI评估新标准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大语言模型(LLM)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但如何科学评估它们的 “心智” 特征,比如价值观、性格和社交智能,依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期,北京大学的宋国杰教授团队发布了一篇全面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大语言模型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进展,为 AI 的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这篇论文名为《大语言模型心理测量学:评估、验证与增强的系统综述》,长达63页,引用了500篇相关文献。
5/27/2025 4:01:00 PM
AI在线

北大团队发布首篇大语言模型心理测量学系统综述:评估、验证、增强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能力的快速迭代,传统评估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 如何科学评估 LLM 的「心智」特征,例如价值观、性格和社交智能? 如何建立更全面、更可靠的 AI 评估体系?
5/27/2025 3:21:06 PM

这篇 AI Agent 漫游指南,带你建立全面的科技史观

作者 | kong以OpenAI o1与DeepSeek R1为代表的"类Agent"模型、OpenAI DeepResearch为代表的“真Agent”模型,正在重构AI Agent的技术范式。 Agentic Workflow的王座还没坐热,强化学习驱动的端到端Agent模型训练已呼啸而来。 未来趋势已指明:模型即产品,工程化Agent的命运将如何?
5/27/2025 10:05:00 AM
腾讯技术工程

LiteLLM:用于统一大模型访问的开源网关

译者 | 核子可乐审校 | 重楼摘要:LiteLLM 允许开发者像调用 OpenAI API 那样集成各种大语言模型(LLM),并支持故障转移、预算控制、速率限制以及对API调用的实时监控。 不同提供商发布的大语言模型(LLM)层出不穷——包括 Anthropic、谷歌、Meta、微软、英伟达、OpenAI 等等——这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也令复杂性一路攀升。 每家提供商都有其独特的API特性和响应格式,使得在同一个应用中切换模型或支持多个后端变得愈发困难。
5/27/2025 8:19:06 AM
核子可乐

LLM能理解数学吗?最新研究揭露大模型数学推理的致命缺陷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在聊天中侃侃而谈的AI大模型,遇到数学题时会是什么样子? 就像一个平时很会聊天的朋友,突然被问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支支吾吾的样子。 最近有研究团队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了一些让人意外的真相。
5/27/2025 1:27:00 AM
无影寺

LLM的 “自信陷阱”:上下文幻觉如何侵蚀 AI 信任?

一、当AI自信地给出错误答案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语言模型(LLMs)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客服到医疗诊断,从金融分析到法律文书,这些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似乎正在重塑人类与信息交互的方式。 然而,在其光鲜亮丽的表现背后,一个隐蔽而危险的问题正悄然浮现——上下文幻觉(Contextual Hallucination)。
5/26/2025 1:45:00 AM
大模型之路

进化智能体 AlphaEvolve:科学发现与算法优化的新引擎

大家好,我是肆〇柒。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非常有趣且前沿的Agent技术——AlphaEvolve。 这是一个由 Google DeepMind 开发的进化型编码智能体,它通过结合大型语言模型(LLM)和进化算法,为科学发现和算法优化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5/23/2025 3:00:00 AM
肆零柒

Qwen3:开源 LLM 的革新者与多语言先锋(万字)

“ Qwen3 模型以其卓越的性能、效率和多语言能力,为开源大语言模型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新潮流。 ”大家好,我是肆〇柒。 在 4 月底的时候 Qwen3 开源放出了权重,在热火朝天开炉炼丹后的不久,上周三千问团队又放出了 Qwen3 的技术报告,最近有点小忙,所以虽然第一时间阅读了技术报告,但是一直没有发文出来。
5/22/2025 5:00:00 AM
肆零柒

并行扩展(Parallel Scaling):一种新型语言模型扩展范式(万字)

“ PARSCALE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模型扩展范式,通过增加并行计算次数 P,在保持参数规模几乎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 ”大家好,我是肆〇柒。 今天,我们来聊一项可以改变语言模型性能的技术——PARSCALE(Parallel Scaling)。
5/22/2025 4:00:00 AM
肆零柒

策略学习助力LLM推理效率:MIT与谷歌团队提出异步并行生成新范式

金天,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博士五年级学生,师从 Michael Carbin 和 Jonathan Ragan-Kelley。 他主要研究机器学习与编程系统的结合。 此前曾在 IBM Research 主导实现深度神经网络在 IBM 主机上的推理部署。
5/21/2025 1:52:39 PM

解锁 LLM 新高度!一文深度解读 Qwen3 大模型​

1、模型架构Qwen3 系列涵盖 6 种密集型模型和 2 种 MoE 模型,参数规模从 0.6 亿到 2350 亿不等,满足不同下游应用需求。 旗舰模型 Qwen3-235B-A22B 作为 MoE 模型,总参数量达 2350 亿,每 token 激活参数量为 220 亿,在性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密集型模型Qwen3 的密集型模型架构与 Qwen2.5 类似,采用 Grouped Query Attention(GQA)和 QK-Norm 改进注意力机制,使用 SwiGLU 作为激活函数,搭配 Rotary Positional Embeddings(RoPE)进行位置编码,采用 RMSNorm 并预归一化。
5/21/2025 9:04:38 AM
Goldma

一文读懂 Vision RAG 模型

众所周知,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已在大语言模型(LLM)应用中证明了其巨大价值,通过从外部知识库检索相关文本信息,显著提升了模型回复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追溯性。 然而,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并非只由文本构成:大量的现实信息和复杂语境,深刻地蕴含在图像、图表、视频等视觉内容之中。 传统的 RAG 模型难以直接“看”懂并利用这些丰富的视觉信息。
5/20/2025 11:55:22 AM
Luga Lee

深入了解如何通过 LM Studio 优化本地 LLM 性能

Hello folks,我是 Luga,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如何通过 LM Studio 优化本地 LLM 性能。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 2025年,本地大语言模型(LLM)的性能优化已成为开发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计算资源需求激增,如何在本地环境中提升模型的效率、降低延迟并释放其最大潜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
5/20/2025 9:24:15 AM
Luga Lee

理解 RAG 第九部分:针对 RAG 微调 LLM

在“理解 RAG”系列的前几篇文章中,我们重点探讨了检索增强生成的各个方面。 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与大型语言模型 (LLM) 集成的检索器组件,该组件用于检索有意义且真实的上下文知识,从而提升 LLM 输入的质量,并最终提升其生成的输出响应。 具体来说,我们学习了如何管理传递给 LLM 的上下文长度、如何优化检索,以及如何利用向量数据库和索引策略来有效地检索知识。
5/20/2025 6:00:00 AM
晓晓

为什么 API 必不可少,而 MCP 暂时是可选的

作者 | Gil Feig编辑 | 云昭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AI 助手在产品体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一种新的标准也应运而生,它助力 AI 助手的构建:模型上下文协议 (MCP)。 随着 Anthropic、OpenAI 和 Gemini 等主流大型语言模型 (LLM) 提供商的采用,该协议迅速在更广泛的软件生态系统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各大公司纷纷构建自己的 MCP 服务器。 作为参与构建 MCP 服务器和 API 集成的人员,我亲眼目睹了这种快速采用导致的混乱。
5/19/2025 7:01:14 PM
云昭

研究:AI 聊天机器人在数据总结能力上愈加糟糕,关键细节常被遗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 AI 创业公司不断宣称其产品将工作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然而,最近一项发表在《皇家学会》上的研究却揭示了新一代 AI 模型在总结文本时存在严重问题,令人担忧。 研究显示,新款 AI 聊天机器人在提供信息时,有高达73% 的概率会遗漏关键信息。
5/19/2025 10:01:05 AM
AI在线

惊现狠人手搓Agent心经!LLM的Tool Use逻辑曝光!简单到爆炸:仅9行代码!网友直呼:难以相信!难点是LLM循环几次!

作者 | 云昭一款 Agent 究竟是怎样让大模型具备“Tool Use”,即工具调用的能力? 今天,有一位正在创建编码 Agent 的狠人出来曝光了这个算法逻辑。 这位狠人,名为 Philip Zeyliger,过去几个月,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开发一款名为“Sketch”的 AI 编程助手。
5/16/2025 6:29:19 PM
云昭

支付巨头被打脸!曾放话AI能顶700名人类客服,年省4千万刀;一年后又把员工招回来了!CEO公开认错:我们部署AI的方式太极端了

编辑 | 伊风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第一批因为AI裁员的公司,又把员工请回来了! 曾信誓旦旦宣布“一个 AI 顶 700 个客服”的 Klarna,如今不得不亲自“打脸”。 图片这家全球领先的“先买后付”平台(类似于国内的“蚂蚁花呗”),在 2024 年接入 OpenAI 技术后,便风风火火地All in AI:暂停招聘、削减成本,甚至计划用 AI 逐步取代多达数千名的外包客服。
5/13/2025 3:17:07 PM
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