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重塑药物研发,哈佛医学院等开源全新AI模型,用「图神经网络」破解疾病驱动因素多元难题

编辑丨coisini复杂疾病的诱发因素往往是多元的,而传统的药物发现方法侧重于激活或抑制单一蛋白质。 当疾病由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相互作用推动时,这种药物发现模式可能就不够用了。 最近,来自哈佛医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的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名为 PDGrapher 的人工智能模型,将重点放在疾病的多种驱动因素上,并识别最有可能使病变细胞恢复健康功能的基因。
图片

编辑丨coisini

复杂疾病的诱发因素往往是多元的,而传统的药物发现方法侧重于激活或抑制单一蛋白质。当疾病由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相互作用推动时,这种药物发现模式可能就不够用了。

最近,来自哈佛医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的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名为 PDGrapher 的人工智能模型,将重点放在疾病的多种驱动因素上,并识别最有可能使病变细胞恢复健康功能的基因。这项研究有望重塑药物研发格局。

PDGrapher 模型已开源,可免费使用。研究论文以《Combinatorial prediction of therapeutic perturbations using causally inspired neural networks》为题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481-x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mims-harvard/PDGrapher

PDGrapher 的工作原理:

绘制复杂关联与效应图谱

PDGrapher 基于图神经网络(GNN),不仅关注单个数据点,更着眼于数据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

与传统方法需要穷尽大型药物数据库中的化合物进行测试不同,PDGrapher 专注于最有可能逆转疾病的药物组合。PDGrapher 采用因果模型构建,其中基因代表因果图中的节点,结构因果方程(structural causal equations)则定义基因间的因果关系。

图片

给定遗传或化学干预数据集,PDGrapher 能精准识别扰动剂应靶向的基因集合,促使基因表达从病变转向治疗态。

PDGrapher 以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或基因调控网络(GRN)作为因果图的近似表征,其运作基于「无未观测混杂因素」的假设。模型首先定位可能驱动疾病的细胞组成部分,随后模拟这些组分被关闭或抑制时产生的效应,并据此判断:若特定靶点被「击中」,病变细胞是否会发生逆转。

优势显著

研究团队使用治疗前后病变细胞的数据集对 PDGrapher 进行训练,使其学会识别哪些基因靶点能将细胞从病变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

在实验测试中,研究团队采用基因和药物实验两种方式,在涵盖 11 种癌症的 19 个数据集上验证了模型性能 —— 要求其为从未接触过的细胞样本和癌症类型预测多种治疗方案。

图片

测试结果显示:PDGrapher 准确预测了已知有效的药物靶点(数据在训练阶段刻意排除),同时发现了新证据支持的其他候选靶点。

与同类工具相比,PDGrapher 展现出卓越的准确性与效率:在未见过数据集中,其正确治疗靶点排序比其他模型提升高达 35%,处理速度比同类 AI 方法快 25 倍。

图片

AI 突破预示医学未来

研究团队表示,PDGrapher 能优化新药研发模式。由于 PDGrapher 无需先预测每个可能变化对细胞的影响再寻找有效药物,而是直接寻找能逆转疾病特征的特定靶点,显著加速了理念验证过程,使研究人员能聚焦于更少但更具潜力的靶点。

PDGrapher 对多通路驱动的复杂疾病(如癌症)尤为有用。经过严谨验证后,PDGrapher 未来或还可用于分析患者细胞图谱,助力设计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绘制清晰的路线图,揭示在细胞层面逆转疾病的所有可能途径。」

参考内容: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9-ai-tool-genes-drug-combos.html

相关资讯

AI制药究竟是风口还是泡沫?风投公司副总裁一文讲清楚了

编辑丨coisini在 AI for Science 领域,生物基础模型及 AI 驱动的药物发现因发展速度快,前景广而备受关注。 特别是,随着 AlphaFold、ChatGPT 等前沿 AI 模型的出现,AI 制药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向投资风口。 例如,2023-2024 年,仅英伟达一家科技巨头就投资了 10 余家制药公司;而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Demis Hassabis 创办的 Isomorphic Labs 更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宣布完成 6 亿美元融资。
7/9/2025 5:53:00 PM
ScienceAI

快速、精准且可解释的通用药物发现工作流LeadDisFlow:中国团队推动候选药物进入临床Ⅱ期

作者 | 论文团队编辑 | ScienceAI传统的靶向药物设计方法长期受限于三大关键瓶颈:初始化合物库的质量不高、湿实验筛选成本高昂以及活性预测模型可解释性差,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新药发现的效率。 为突破这一行业难题,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利用先进的分子图像技术,构建了一个快速、精准且可解释的靶向药物通用发现工作流程,旨在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EP4 antagonists with image-guided explainable deep learning workflow》为题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Open》上。
7/18/2025 2:16:00 PM
ScienceAI

Science新登,David Baker团队用AI从头设计栩栩如生的酶,比同类设计好6万倍

编辑 | 萝卜皮科学家使用人工智能(AI)从头设计酶的研究往往收效甚微,产生的酶通常在反应的第一步后就会停止。 设计具有复杂活性位点并介导多步反应的酶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以丝氨酸水解酶为模型系统,华盛顿大学 David Baker 团队将 RFdiffusion 的生成能力与用于评估活性位点预组织的集成生成方法相结合,从最小活性位点描述开始设计酶。
2/14/2025 4:43:00 PM
ScienceA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