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ICCV 2025|UV-CoT:无监督视觉推理新突破,偏好优化重塑图像级思维链

本文第一作者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赵克森,主要研究方向为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MLLMs. 该论文已被 ICCV 2025 录用。 随着文本领域中思维链(Chain-of-Thought,CoT)推理机制的成功应用,研究者开始将该方法引入视觉理解任务,以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可解释性。

图片

本文第一作者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赵克森,主要研究方向为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MLLMs. 该论文已被 ICCV 2025 录用。

随着文本领域中思维链(Chain-of-Thought,CoT)推理机制的成功应用,研究者开始将该方法引入视觉理解任务,以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可解释性。

然而,现有模型局限于文本级别的思维链推理,且处理图像的粒度固定,难以根据语义线索动态关注图像中的关键区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 UV-CoT(Unsupervised Visual Chain-of-Thought),一种无监督视觉思维链推理新框架

该方法以「关键区域→推理过程」的人类视觉理解方式为参考(如下图所示),设计了无监督的数据生成与偏好优化机制,动态聚焦关键区域,实现细粒度推理,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空间感知与图文推理能力。

图片图片
  • 论文标题:Unsupervised Visual Chain-of-Thought Reasoning via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4.18397

  • 项目地址:https://kesenzhao.github.io/my_project/projects/UV-CoT.html

  • 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kesenzhao/UV-CoT

  • 开源模型: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504.18397

背景:有监督训练  需要高昂的人工成本

现有方法采用有监督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策略训练模型,使用大量有标签的思维链推理数据,由人工标注关键区域及其推理过程。这类方法面临以下挑战:

(1)人工标注成本高,扩展性差:标注关键图像区域和推理路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尤其在复杂视觉语义理解任务中,难以适应多任务或大规模场景。

(2)训练信号单一,泛化能力有限: SFT 仅利用人工标注的「正样本」(正确区域及回答),忽略其他潜在合理或不合理的区域与推理路径,导致模型在未知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不足。

UV-CoT 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偏好数据生成与评估流程,结合改进的偏好优化算法 Score-DPO(sDPO),在不依赖人工标注的前提下,通过偏好评分排序引导模型实现无监督图像级思维链学习(如下图所示)。

图片

贡献一:无监督偏好数据生成与评估

UV-CoT 利用目标模型图片和评估模型图片,为图像 - 问题对生成多样化的中间推理响应,并通过偏好评分构建偏好数据集。主要步骤如算法 1 所述: 

  • 响应生成:在每个推理时间步 t,使用目标模型 图片 通过随机种子生成 n 个多样化的响应(包括边界框和中间推理结果)。

  • 响应评估:评估模型 图片 综合考虑所选区域的得分 图片 及对后续回答的影响 图片

图片
  • 偏好对构建:从响应中随机选择 k 个偏好对(偏好和非偏好思维链),形成偏好数据集。

  • 响应选择:保留最高评分的响应链,用于下一时间步的推理。

通过动态生成偏好数据,UV-CoT 减少了对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依赖,能够在无监督数据条件下实现图像级思维链推理。

图片

贡献二: sDPO 与迭代学习

UV-CoT 使用改进的直接偏好优化(DPO)算法 sDPO,通过引入偏好分数差异优化图像级思维链推理,并采用迭代学习策略动态适应模型输出分布。

sDPO 损失函数如下:

图片

相比标准 DPO,sDPO 通过 图片 引入偏好分数的差异,量化偏好和非偏好响应之间的强度,提升对关键图像区域的影响建模。

迭代学习 (如算法 2):将数据集分为 m 个子集,迭代 m 次,每次使用当前模型图片生成偏好数据 D_i,并用 sDPO 优化得到下一模型 图片。 通过动态更新偏好数据,缓解训练数据与模型生成分布的差异,增强训练鲁棒性。

图片

实验亮点

显著性能提升(表 1):在六大基准上,优于有监督的思维链模型 Visual-CoT-7B,远超目标模型 LLaVA-1.5-7B 和其他无思维链模型。

泛化能力强,易于拓展(表 2):在零样本设置下,UV-CoT 平均提升 2.5%,添加额外无标注数据后,平均提升达 5.1%。 

胜任高分辨率场景(表 3):在 V* Bench 上,UV-CoT 平均得分 0.402,平均提升 5.5%,尤其在 OCR 任务中提升 8.4%。

图片图片图片

不依赖评估模型,边界框生成质量高(表 5):UV-CoT 通过自评估(目标模型作为评估器)表现仍远超目标模型 LLaVA-1.5-7B(+4.8%),接近 12B 模型 OmniLMM-12B(-0.2%)。将 UV-CoT 生成的边界框应用于 OmniLMM-12B 和 LLaVA-1.5-7B 辅助推理,性能分别提升 7.3% 和 4.7%。

图片

偏好数据与思维链推理可视化

图片图片

结语

UV-CoT 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无监督视觉思维链推理框架,通过自动化的数据生成与对比评估机制,成功摆脱了对人工标注的依赖,实现了关键图像区域的自动识别与推理优化。该方法为高效、可扩展的多模态推理提供了新思路,为未来无监督视觉理解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资讯

ACL 2025|自我怀疑还是自我纠正?清华团队揭示LLMs反思技术的暗面

本文第一作者是张清杰,清华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大语言模型异常行为和可解释性;本文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邱寒副教授;其他合作者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和蚂蚁集团。 反思技术因其简单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在大语言模型遇到障碍或困难时,提示其“再想一下”,可以显著提升性能 [1]。 然而,2024 年谷歌 DeepMind 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大模型其实分不清对与错,如果不是仅仅提示模型反思那些它回答错误的问题,这样的提示策略反而可能让模型更倾向于把回答正确的答案改错 [2]。
7/14/2025 1:19:00 PM
机器之心

ICML 2025 | M+框架来了,增加LLM隐空间记忆,不再受上下文窗口限制

本文的第一作者Yu Wang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Memory for LLMs and Memory for LLM Agents. 该论文于2024年在MIT-IBM Waston Lab实习过程中完成,通讯作者Zexue He也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M 是在 MemoryLLM 之上提出的长期隐空间记忆扩展框架:通过把「过期」隐藏向量写入 CPU - 侧长期记忆池,再用协同检索器拉回最相关记忆,它将 8 B 级模型的有效记忆跨度从原本不到 20 k tokens 提升到 160 k tokens 以上,同时显存占用保持不变。
7/15/2025 11:42:00 AM
机器之心

ICML 2025|多模态理解与生成最新进展:港科联合SnapResearch发布ThinkDiff,为扩散模型装上大脑

本文第一作者密振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多模态理解与生成,3D/4D 重建与生成,目前正在寻找工业界全职职位或实习职位。 自 Stable Diffusion、Flux 等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s) 席卷图像生成领域以来,文本到图像的生成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它们往往只能根据精确的文字或图片提示作图,缺乏真正读懂图像与文本、在多模 态上下文中推理并创作的能力。
7/16/2025 12:50:00 PM
机器之心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