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AI革新科研模式,上海AI Lab「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开放申请

驱动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AI for Science,以下简称 AI4S)正逐渐改变科学研究的模式,然而学科之间的「烟囱式」发展模式,既容易造成资源分散和重复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颠覆性成果涌现。 同时,由于 AI4S 具有「极宏观拓展、极微观深入、极端条件迈进、极综合交叉」的特性,使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性突破,难以从现有组织模式中诞生——这类突破超出了单一团队的研究能力,需要依赖大规模研究、工程与系统协作,而早期价值又难以被商业风投支持——「AI4S 攀登者行动计划」旨在解决这一难题。 如果你渴望突破 AI4S 传统研究模式的限制,欢迎申请加入「AI4S 攀登者行动计划」,与我们共同推动下一代技术变革。

图片

驱动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AI for Science,以下简称 AI4S)正逐渐改变科学研究的模式,然而学科之间的「烟囱式」发展模式,既容易造成资源分散和重复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颠覆性成果涌现。同时,由于 AI4S 具有「极宏观拓展、极微观深入、极端条件迈进、极综合交叉」的特性,使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性突破,难以从现有组织模式中诞生——这类突破超出了单一团队的研究能力,需要依赖大规模研究、工程与系统协作,而早期价值又难以被商业风投支持——「AI4S 攀登者行动计划」旨在解决这一难题。

如果你渴望突破 AI4S 传统研究模式的限制,欢迎申请加入「AI4S 攀登者行动计划」,与我们共同推动下一代技术变革。

图片

欢迎全球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团队、学者申请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挥「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作用,于 2025 年 1 月 22 日启动「AI4S 攀登者行动计划」,面向全球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团队开放申请。行动计划聚焦发展下一代有领域变革潜力的 AI4S 技术,并将引入一系列创新的特色组织方式。

聚焦目标导向:建立明确目标导向与可量化的技术里程碑体系,确保项目专注度与执行效能;

开放技术研究:攻关具有重大科技影响力的开放性技术突破,加速关键科学领域范式变革;

有组织的科研:构建紧密协同的科研组织机制,组建跨学科融合、科研工程等多角色互补的全职攻关团队。

图片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对 AI4S 有体系化的布局与思考,我们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者的一切关系的总和,当前AI4S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多局限于提高对特定任务科学数据的理解与科学计算效率 「工具的革命」,而AI4S的长期目标是打造「革命的工具」——实现跨学科颠覆式创新涌现,提升对研究对象的理解(AI for Data)、提升研究工具能力(AI for Computation)、提升研究者原创能力(AI for Innovator)

「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将为入围团队提供系统化、阶段适配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起步阶段,帮助入围研究员组建团队,接受有成功经验的技术专家指导,制定包含详细技术方案和运营策略的项目规划。同时我们深知,真正的创新不应止步于实验室,在项目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将构建价值转化桥梁,让这些突破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支持内容

基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AI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体系化能力建设的积淀,“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为入选团队构建了多维度的科研创新支持体系。

基础保障:领先的AI算力集群计算资源与部署、运维和训练平台,实验阶段的先进预训练大模型,以及与项目目标匹配的科研经费支持

数据能力:构建关键领域数据资源,提供从数据表征、压缩、标注、清洗到高性能存储处理的全链条能力支持

专家支持:配备由资深工程专家和AI4S领域科学家组成的复合型技术团队,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工程落地的全流程护航

生态网络:通过实验室战略级合作伙伴网络,构建涵盖学术前沿、产业场景和技术转化通道的创新生态

运营保障:覆盖团队建设全流程,包括人才招募、办公空间、项目管理、知识产权服务等核心环节

支持方向

“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将支持一批具有领域变革性潜力的AI4S提案,我们鼓励勇于提出具有重大意义但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高价值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资源不足或关注度不够而被忽视),以新人才、新视角、新资源的组合来推动变革。首批支持对象主要针对以下方向:

创新突破科学方向:推动科学侧“高手”与AI侧“高手”间的相互理解和绑定,探索紧密协同解答科学领域的关键问题。

共性技术问题方向:沉淀形成AI4S的共性AI工具、系统、平台,尤其是下一代AI for Data、AI for Computation、AI for Innovator技术。

产业标杆方向:面向重大应用场景,基于创新突破项目、共性技术和平台,实现高价值应用落地。

申请重要时间节点

“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采用滚动机制分批开放申请,首批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 1月22日:面向全球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团队、学者开放申请;

• 2月28日:首批申请材料提交截止;

• 3月中旬:申请反馈通知;

• 3月下旬:首批评审与方案论证,之后将公布入选名单并开放新批次。

图片

相关资讯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AI赋能范式重塑,科学研究开启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研底层逻辑、加速科学发现,“人工智能 科学”已成为趋势,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研发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是采用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进行训练、服务于科学任务的智能底座,实现了对波、谱、场等多种科学模态数据的深入理解,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目标为各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坚如磐石”的智能支撑。
7/28/2025 8:45:31 AM
梦晨

开源模型首次物理奥赛夺金!上海AI Lab 235B模型击败GPT5和Grok4

P1团队 投稿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开源模型首次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夺金了。 来自上海AI Lab的P1-235B-A22B取得了21.2分的成绩,成功跨越金牌线。 在覆盖2024-2025年全球13场顶级物理竞赛的HiPhO基准测试中,P1-235B-A22B获12金1银,与谷歌Gemini-2.5-Pro并列奖牌榜第一。
10/25/2025 2:48:12 PM
梦晨

AI 重写知识库?马斯克 Grokipedia 对上科学界的 SciencePedia,Wikipedia:那我走?

在过去一周里,「AI 重写知识库」这个老话题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中心。 一边,是马斯克的 xAI 团队推出的 Grokipedia:它被描述为“要成为 Wikipedia 的更好替代品”,甚至直接把目标写成“用 AI 清洗掉传统知识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偏差”,承诺做“更中立、更真实”的百科式知识库。 不过,Grokipedia 的上线过程并不顺滑:它的第一次公开发布时间被多次临时推迟,官方解释是“还需要清理掉宣传式内容(purge propaganda)”,并在测试版上线前后不断调整口径,强化“我们不是复制 Wikipedia,而是在做去偏见的真相版本”。
10/29/2025 6:16:15 PM
克雷西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