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员工无意识地使用AI:企业最大的风险隐患

在评估AI风险时,企业往往聚焦于最复杂的威胁:算法偏见、知识产权问题或新兴监管,但增长最快、却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要简单得多——员工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AI。 AI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创新实验室或数据科学团队,而是通过Microsoft Copilot、Google Gemini、邮件摘要工具、CRM聊天机器人以及招聘平台等深度嵌入日常工作流程。 许多员工每天都在使用AI,却往往毫不自知。

员工无意识地使用AI:企业最大的风险隐患

在评估AI风险时,企业往往聚焦于最复杂的威胁:算法偏见、知识产权问题或新兴监管,但增长最快、却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要简单得多——员工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AI。

AI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创新实验室或数据科学团队,而是通过Microsoft Copilot、Google Gemini、邮件摘要工具、CRM聊天机器人以及招聘平台等深度嵌入日常工作流程。许多员工每天都在使用AI,却往往毫不自知。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使用带有AI功能的产品,但近2/3(64%)的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在2024年接受过培训的员工中,只有24%的人表示内容与AI使用相关,然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员工都在使用AI,而围绕其使用的恐惧、困惑以及不明确的政策,可能引发无意且意外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风险暴露不断扩大、暗中使用增多,而那些看似完善的政策在实践中却几乎“隐形”。

认知是政策与实践之间缺失的环节

健全的AI政策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界定预期、阐明原则,并为负责任的使用设定边界,但仅靠政策远远不够。哪怕是最精心设计的框架,如果缺乏相应的认知和赋能投入,也可能失效。

员工无法遵循自己并未完全理解的规则。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所使用的工具中已嵌入AI功能,也不了解由此带来的责任。要弥合这一差距,不仅仅是发布规则,而需要持续的教育和情境化支持,尤其是在去中心化、节奏快速的环境中。

构建AI素养、降低风险的5个关键要点

如果员工对AI工具和政策缺乏清晰的理解,就可能导致无意误用、“影子AI”行为以及对治理框架的不一致遵循。以下五个要点有助于缩小这一知识差距,并在企业范围内建立AI素养与风险认知文化。

1. 从认知开始,而不仅仅是规则

随着生成式与预测式工具嵌入日常平台,大多数用户是在被动、无意识地接触AI。因此,任何赋能工作的第一步都必须是提升认知。

员工应通过贴近其工作流程、基于真实案例的方式来了解AI。光说“不要将敏感信息上传到AI工具”是不够的——他们必须知道什么算作AI工具、何时正在使用,以及为什么某些行为会带来风险。

从易于理解的定义入手,使用能引起非技术团队共鸣的语言,把信息传达为一种共同责任——既保护企业,也赋能员工在一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让员工参与政策制定

当员工对影响其工作的工具和规则有主人翁感时,他们更容易理解、记住并付诸实践。比如,邀请员工阅读AI政策草案,并就含糊或过于技术化的语言提供反馈,不仅能激发跨部门对话,还能发现理解上的盲点,从而让最终的政策更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这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这不是一份自上而下、脱离实际的法律/技术文件,而是能真正落地的规范。

3. 用“滴灌式”方法强化学习

遗忘曲线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一小时后会遗忘超过50%的新信息,如果没有强化,一周后遗忘更多。

因此,一次性的政策宣讲或静态培训模块往往无法带来持久的行为改变。企业应采用“滴灌式”方法:通过员工常用的渠道(如邮件、Slack、Microsoft Teams或内部仪表盘),定期推送小而精的信息。

这种“微学习”方式能增强记忆,建立长期熟悉感。当结合实时工具、实际场景以及不断变化的监管风险时,它不仅是强化学习,更是战略性赋能。

4. 按角色和风险差异化培训

AI的使用场景差异巨大。开发人员利用生成模型写代码,面临的风险与市场人员使用AI写作工具完全不同;高管依赖预测分析做决策,其责任与客服使用AI聊天机器人服务客户也截然不同。

培训深度应与风险敞口相匹配。高风险岗位需要更频繁的复训或情景模拟,低风险团队则可以通过入职简报或即时提醒来覆盖。

应设计按职能、地域和工具区分的模块化学习路径。例如,欧洲员工可能因《欧盟AI法案》而需要遵守不同的透明度要求,即便使用相同的工具,培训内容也必须有所区别。

5. 衡量完成度,也要衡量理解度

培训成效不能只看完成率。完成模块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任何赋能计划中最大的警示信号是“沉默”——如果员工不提问、不反馈、不表达疑惑,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并未真正掌握。

衡量应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例如:

• 定量指标:完成培训的员工比例、学习时长、与AI工具或政策相关的服务台工单数量

• 定性指标:培训后的反馈调查、新工具试点小组的讨论、团队主管的非正式反馈

这些信号有助于企业尽早发现知识缺口,并调整沟通方式,同时支持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治理方法——教育与监督伴随AI在业务中的普及而同步发展。

将认知转化为运营优势

随着AI持续融入日常工作流程,企业必须投资于认知、理解和行为转变,以支撑AI治理,这意味着要把AI素养视为一种企业核心能力,而不是合规清单上的勾选项。

无所作为的风险在于:无意误用、不一致的执行、日益增加的合规风险,以及对新技术信任的流失。但机遇同样巨大。通过帮助员工识别、质疑并负责任地使用AI,企业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让员工以清晰和自信来推动创新。

AI赋能的真正目标,不只是避免错误,而是为企业在AI驱动的未来铺就成功之路。

相关资讯

终于把 LSTM 算法搞懂了!!

大家好,我是小寒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超强的算法模型,LSTM。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RNN)算法,专门设计用来解决传统RNN在处理长序列数据时存在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 它通过引入细胞状态和门控机制,使得模型能够捕捉和保存长期依赖信息,从而有效地处理序列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7/15/2025 10:41:44 AM
程序员小寒

市场铁律被 AI 攻破!NBER研究揭示:交易算法竟能完美合谋,自动组建卡特尔

一项由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驱动的交易算法能够在金融市场中独立发展出类似卡特尔的行为。 卡特尔行为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原本应当相互竞争的企业,通过达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共同行动以谋求垄断利润。 论文地址:,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明确的卡特尔协议都是非法的,并受到反垄断法的严厉制裁。
8/5/2025 2:57:02 PM

人工智能向“上”生长,可信AI渐行渐近

一位刚刚上路的新手驾驶员,如何成长为「老司机」?显然,Ta必须经过足够时间和里程的驾驶练习,才能够熟练、从容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路况和紧急事件。所以尽管自动驾驶系统也会在投入使用之前历经大量的真实道路测试,但就算是科学文明相当普及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依旧做不到将开车这件事「放心地交给AI」,毕竟摆在人们眼前的却是道不尽的争议和说不明的驾驶事故,而事故的发生可能是技术,算法,道路,数据,传输,天气,驾驶员等多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的,权责划分十分困难。具体从算法层面看,由于驾驶场景天然对安全性有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自动驾驶
12/24/2021 10:26:00 PM
机器之心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