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上海AI Lab重磅综述:AI实现自主科学发现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丨论文团队编辑丨ScienceAI在传统印象中,科学发现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科学家投入毕生心血:检索浩如烟海的文献、设计千百次的实验、进行复杂枯燥的数据分析……如今,AI 正在实现自主科学发现,Agentic Science(Agent for Science)已经到来。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多所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发布重磅综述《A Survey on Autonomous Scientific Discovery》,系统阐述 AI 从“工具”进化为“科学发现智能体”的路径,并为 AI 实现自主科学发现和 Agentic Science 阶段构建了统一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该综述背后的技术平台——Intern-Discovery(书生·科学发现平台)也已正式上线,标志着科学研究进入一个由 AI 主动驱动的新纪元。

作者丨论文团队

编辑丨ScienceAI

在传统印象中,科学发现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科学家投入毕生心血:检索浩如烟海的文献、设计千百次的实验、进行复杂枯燥的数据分析……如今,AI 正在实现自主科学发现,Agentic Science(Agent for Science)已经到来。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多所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发布重磅综述《A Survey on Autonomous Scientific Discovery》,系统阐述 AI 从“工具”进化为“科学发现智能体”的路径,并为 AI 实现自主科学发现和 Agentic Science 阶段构建了统一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该综述背后的技术平台——Intern-Discovery(书生·科学发现平台)也已正式上线,标志着科学研究进入一个由 AI 主动驱动的新纪元。

图片
  •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8.14111

  • 项目主页:https://agenticscience.github.io/

  • github主页:https://github.com/AgenticScience/Awesome-Agent-Scientists

AI for Science 的进化之路:从“专家工具”到“科研搭档”

综述将AI在AI for Science研究中的角色演进描绘为四个阶段:

图片

Level 1: AI 是“计算工具”

  • 这个阶段的 AI 像一个超级计算器或专业软件(例如预测蛋白质结构的 AlphaFold)。人类科学家提出一个定义明确的具体问题,它给出精准答案,但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依赖人类预先定义的规则。

Level 2: AI 是“自动化科研助理”

  • AI 开始能自主执行一小段预设的研究流程,比如自动运行一系列实验或完成标准化的数据分析。它像一个能干的助理,接到了“分析这批数据”的任务后,能独立完成,但仍需人类科学家指明大的研究方向。

Level 3: AI 是“自主科研合伙人”

  • 在这个阶段,AI 能够独立完成从观察、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到修正理论的全过程。它不再是助理,而是可以与人类科学家平起平坐的“合伙人”,能够主动发起研究,共同探索未知。

Level 4: AI 是“生成式架构师”

  • 这是对未来的终极展望。AI 不仅在现有科学框架内探索,更能创造全新的科学范式、实验方法甚至理论体系。它将成为一个敢于挑战现有规则、发现不同学科间深层联系、开辟全新领域的智慧体。

什么是 Agentic Science?科研智能体来了!

Agentic Science(Agent for Science)是 AI for Science 的关键进化阶段。它标志着AI从单纯的科研工具,跃升为具备“科学发现”能力的自主研究伙伴。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 Agentic Science,文章首次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基础层:五大基础能力

这是 AI 科学家的“基本功”,包括:规划与推理、工具使用、记忆机制、多智能体协作和自我进化。它们是 Agent 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认知内核。

流程层:四大核心流程

这是 AI 科学家遵循的“科学方法论”,由提出假说、执行实验、分析数据、验证与演进四个阶段交替执行、动态循环,形成科研闭环。

应用层:自主科学发现

这是最终目标。通过底层的能力和中层的流程,AI 科学家最终在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物理等前沿领域实现自主的科学发现。

图片

“AI 科学家”的内核:揭秘五项核心超能力

报告总结了科学智能体必备的五大核心能力,这些能力让 AI 能像人类科学家一样,灵活应对复杂问题。

图片
  • 规划与推理能力: 它能将“研发新药”等宏大目标,自主分解为文献调研、靶点筛选、分子设计等清晰、可执行的步骤。

  • 工具使用能力: 它能熟练调用数据库、模拟软件,甚至直接操作实验室机器人,“动手”做实验。

  • 记忆机制: 它能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研究直觉”。

  • 多智能体协作: 它能组建“AI 科研梦之队”,让不同 AI 智能体分工协作,解决单个智能体无法应对的复杂问题。

  • 优化与进化: 它能自我反思和批判,发现计划中的漏洞,然后主动学习、迭代优化,在探索中变得更聪明。    

AI科学家的核心工作流:动态交替执行形成自主科学发现闭环

“智能体科学”并非杂乱无章的尝试,而是遵循着一个交叉执行、动态的工作流程:

  • 观察与假说生成

  • 实验规划与执行

  • 数据与结果分析

  • 综合、验证与进化

图片

通过四个关键步骤的交替、动态执行形成的科研闭环,极大地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图片前沿突破:AI 科学家已在自然科学领域大显身手

作者以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四大自然科学领域为对象,详尽回顾了智能体科学发现的最新进展,横跨蛋白质工程、药物发现、有机合成、材料设计、天体物理等十余个子领域。

图片

例如:

  • 癌症靶点发现: 虚拟疾病生物学家 OriGene,通过整合遗传学、药理学和临床记录等多模态数据,提名并验证了两个先前未被充分探索的肝癌(GPR160)和结直肠癌(ARG2)的治疗靶点,并在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 自动化化学合成: 名为 Coscientist 的 AI 智能体,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查阅文献、编写代码,并成功操作实验室机器人,完成了一种在药物和材料合成中至关重要的化学反应(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通往智能科学之路:挑战与未来

尽管 Agentic Science 进展迅速,作者强调仍需解决诸多难题,包括科学发现的可复现性与可靠性、创新性成果的验证、科学推理过程的透明性,以及伦理和社会影响等。团队还展望了未来方向,如实现真正的自主发明和跨学科大规模协作。

图片

自主科学发现的浪潮已经到来,它预示着一个由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共同驱动的科学发现新纪元。这不仅仅是一次工具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和方法论的革命。它将加速知识的创造,拓展我们探索宇宙的边界。

本综述为 Agentic Science 领域建立了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有助于推动 AI 系统与人类科学家协同进化,加速科学创新的步伐。其综合框架和领域案例,为后续学者和开发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资讯

合成数据助力视频生成提速8.5倍,上海AI Lab开源AccVideo

虽然扩散模型在视频生成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但是视频扩散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推理步骤对高斯噪声进行去噪才能生成一个视频。 这个过程既耗时又耗计算资源。 例如,HunyuanVideo [1] 需要 3234 秒才能在单张 A100 上生成 5 秒、720×1280、24fps 的视频。
4/14/2025 6:08:00 PM
机器之心

Hinton上海对话周伯文:多模态聊天机器人已经具有意识

AI圈众所周知,家族渊源与中国颇深的Geoffrey Hinton因为患有严重的背疾几乎无法长途旅行,只在去年因为领取诺奖才勉强“带伤”飞抵瑞典。 所以当本周的一张他与上海市领导会面照片出现在国内互联网络的时候,立刻引爆了朋友圈——终于可以在中国一睹教父真容。 不过Hinton此次的中国上海之行,参与的基本都是闭门以及定向邀请研讨,7月26日下午,他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的对话此次中国行程里的唯一一场面向AI和科学前沿研究者的公开对话活动,这也是他中国之行的最后一天,这场浓缩高密度智慧的尖峰对话,将Hinton的上海之行推向新高潮。
7/27/2025 9:42:21 AM
明敏

大模型隐私安全和公平性有“跷跷板”效应,最佳平衡法则刚刚找到

大模型伦理竟然无法对齐?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强化模型隐私保护能力的代价,竟是高达45%的公平性断崖式下跌! 团队深入神经元层面,揪出了关键原因:一组同时编码公平与隐私语义的耦合神经元,带来了伦理安全的「跷跷板效应」——一端压下去(公平),另一端(隐私)就必然翘起来。
7/27/2025 8:37:11 PM
一水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