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甲骨文公司 FY26 中国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不久前,甲骨文披露了FY25财报数据:预计整体云业务增长率(包括云应用和云基础设施)将从2025财年的24%提升至2026 财年的40% 以上。
此外,OCI 的增长率也将从2025财年的 50% 提升至 2026 财年的 70% 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全年营收达到了574 亿美元。
在全球科技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部分厂商都在收缩。但Oracle正处于不断攀登新高的态势。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AI+融合数据库,加速企业数智化转型
“Oracle做对了几件事才有了这样的好业绩,”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承杨首先坦言,第一,数据。Oracle在数据方面深耕了四十多年,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与解决方案。第二,Oracle云转型非常坚决。目前几乎所有产品都在向云迁移,这给Oracle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
而转眼到了大模型掀起的新一轮的AI革命的浪潮中,AI对于任何厂商都是新鲜事物,为何Oracle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关键在于其不断在“数据”方面做文章,并且很早提出了“融合数据库”的概念。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承杨
AI对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是很好的机会,但吴承杨认为,对于Oracle是一个更好的机会。AI 对于Oracle来说,其实是 chemistry match。核心在于AI让数据优势得以展现。
如今“数据”的概念远比过去广泛,文字、空间、向量数据、文本、人际关系乃至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都属于数据范畴。“数据库” 的概念也与以往大相径庭,现在数据的多模融合至关重要。多模融合主要涉及数据类型与整体架构,比如图数据、数据流、数据仓库与数据湖架构,以及多种应用层级,而AI的发展让这些融合变得极为关键。
简言之,AI的发展需要数据,数据能让AI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从甲骨文的财报数据来看,融合数据库显然已经成为其在AI时代的业绩增长引擎。
吴承杨认为,融合数据库在AI时代非常重要。简单来说,AI不仅能帮写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推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某一种数据,还需要网页端数据、ERP结构化数据、文本文件,甚至还需要分析用户间的关系亲疏。
显然,如果只有某类数据的话,比如只有结构化数据,你只能看到订单情况,无法了解其他维度。但当你拥有多源数据后,包括地理位置这些信息都会轻松查看,分析效果也完全不同。
而传统模式下是怎样的?
企业往往会用多个数据库(如 MySQL、MongoDB、Neo4J 等)分别存储不同类型数据,但带来的问题是:整合复杂、安全管理难等。
就像很多企业做AI 项目时,会把现有数据平台的应用抽取到外部另起炉灶。吴承杨坦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AI不应作为独立项目存在,而应融入整个系统架构。但是难以融入的原因在于,架构太复杂,如果企业连十个数据库的整合、数据中台搭建、安全管理都无法搞定,自然无法将AI集成进来,这也是许多 AI 项目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甚至烂尾的原因。
吴承杨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问题:“若将食材分放十个冰箱,烹饪时需反复取料;而 Oracle 融合数据库就像千升大容量冰箱,所有数据(结构化、非结构化、向量、图数据等)一站式整合,直接取用即可。” 数据多模融合的优势在智能体时代尤为显著:传统多数据库可能需 20 步完成的编排任务,Oracle 可精简至 4 步。
处在AI大变革时代,甲骨文持续数据库领域深耕,所以缘何甲骨文能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保持逆势增长的态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AI落地实践,从技术概念到价值转化
与大部分数据库厂商不同的是,甲骨文在数据库方面更注重“简单、安全、可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架构融合:Oracle 数据库支持任意数据类型(JSON、向量、图数据等)和工作负载,底层内置无表大小限制的扩展性,无需企业在应用层或数据中台解决整合问题。
AI 原生支持:内置 RAG(检索增强生成)功能,可直接对接大模型,通过数据库中准确的结构化数据抑制 AI 幻觉,将企业级 AI 应用准确率提升至 90% 以上。
安全可控:通过 VPD(虚拟专用数据库)、RAS(实时应用安全)等技术,在数据层解决权限管理、恶意注入等问题,尤其适配 AI 时代机器生成代码的安全需求。
相比之下,部分国产数据库倾向于在应用层解决问题,导致架构复杂,难以融入 AI 系统。而甲骨文的逻辑是:“让数据应用更简单”—— 企业无需纠结于分库分表,只需专注于业务分析与应用创新。
更重要的是,在大部分企业不能将AI实现落地的情况下,甲骨文的 “融合数据库 + AI” 战略并非空谈,而是通过一系列标杆案例实现了业务价值落地。
在技术生态合作方面,甲骨文为 xAI 的 Grok 模型提供 OCI 支撑,与 NVIDIA 携手加速企业 AI 创新,与 AMD 合作突破大规模 AI 工作负载性能瓶颈,还与软银、OpenAI 在 Stargate 项目中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这些合作印证了甲骨文云基础设施在 AI 时代的行业认可度。
在垂直领域,两大案例尤为典型:
医疗健康领域(Biofy):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倒逼精准诊断提速,Biofy 将庞大细菌库 DNA 序列向量化存储于 Oracle 数据库,医院采集样本后可通过向量相似性检索快速匹配细菌类型,将诊断时间从3—5天缩短至4小时,大幅提升了救治效率。
影视制作领域(DeweyVision):好莱坞视频后处理需在海量帧数据中检索相似片段,传统多数据库架构导致流程冗长。借助Oracle Database 23ai 的向量技术,其将帧信息向量化后直接存储、检索,简化了开发与维护流程,提升了后期制作效率。
此外,甲骨文通过 GoldenGate 技术实现跨数据库数据集成,支持 LangChain 开发框架与自然语言交互,让企业可快速基于融合数据库搭建 AI 应用 —— 从数据集成、向量化处理到智能分析,全流程无需 “另起炉灶”。
吴承杨表示,没有融合数据库也能做智能体,只是融合数据库让智能体做起来更简单。
AI时代要求整个编程,包括对数据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简单化。如果你做的事情很复杂,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真正的要落地会复杂的多。
“Oracle 想做的是让 AI 简单化,让 AI 在智能体时代落地简单化,”吴承杨如是说。
深耕中国市场,助力企业全球化
谈到未来,吴承杨笑着说,“我们是做‘装修材料’的,会持续在数据库方面深耕。”
同时,他也阐明了未来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专注于Commercial市场,制造业是重要的部分,但不限于制造业。
从目前来看,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面临通过科技提升良率、优化流程的需求。甲骨文将融合数据库与 AI 深度融入生产场景:通过整合 ERP、IoT 设备数据(JSON 格式)、原材料信息等,借助 AI 分析数据间的异常关联,帮助企业定位生产问题。例如,目前一些制造业客户已经通过 Oracle 平台发现了专家经验之外的良率影响因素,验证了数据驱动的价值。
在稳住中国市场的同时,甲骨文也更重视出海(China to Global(C2G))。吴承杨表示,现在出海发展的非常快。据了解,甲骨文的一部分客户迫切希望把生产线迁至海外,甚至将整个产业链都迁往海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客户,其海外市场已经超过本土市场。另外还有部分客户几乎完全迁至了海外。由此可见,海外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机会。
当然,在海外市场,甲骨文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凭借其全球化服务的经验,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海外数据合规(如满足当地法律要求)、跨区域数据管理等问题。无论是生产线迁移、海外市场拓展,还是纯海外业务,甲骨文均可提供本地化部署与云服务的统一架构,确保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
面对国内数据库厂商的竞争,吴承杨强调:“融合数据库不是概念,而是经过十年验证的成熟产品。” 甲骨文每年将 10%-15% 的营收投入研发,其数据库的向下兼容性、多模数据处理能力、企业级安全机制,构成了难以替代的技术壁垒。
写在最后
从财报数据的高增长,到融合数据库的技术突破,再到行业案例的落地验证,甲骨文 FY26 战略清晰展现了一条路径:以数据融合为底座,以 AI 为引擎,帮助企业跳出 “AI 项目独立化、数据架构复杂化” 的误区,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在智能体时代,这或许正是企业穿越周期、重塑竞争力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