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成式AI与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推动AI技术从“工具辅助”迈向“自主决策”的新阶段。AI智能体(AI Agent)作为这一趋势的核心载体,正逐渐渗透至企业服务、智能制造、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往往伴随着未被充分认知的风险。
近日,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赵宇(Angela Zha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入剖析了AI智能体的技术架构、安全挑战及应对策略。作为长期关注AI安全的研究者,赵宇指出,AI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成为“特权访问者”,但当前行业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不足,治理框架的缺失,将成为AI智能体技术落地的最大阻碍。
从感知到执行,AI智能体的核心逻辑
随着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体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它们不仅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理解用户指令,还能根据目标和上下文进行自主规划和决策。这种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得智能体在金融、医疗、制造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赵宇的解读中,AI智能体的本质是“大模型+工具+工作流”的集成体。与传统生成式AI不同,智能体通过感知环境、自主规划、调用工具、执行任务,形成闭环决策能力。她以一张技术架构图为例,将智能体拆解为五大模块:
1)感知模块:采集外部信息与用户指令;
2)目标模块(Goal):定义智能体的存在目的与任务导向;
3)规划模块:基于感知信息和历史记忆生成任务方案;
4)工具模块:调度外部API或物理设备;
5)记忆模块:存储任务上下文与历史行为数据。
“智能体的核心在于动态环境中的持续交互。例如,自动驾驶中的智能体需实时解析道路信息,而工业场景中的智能体可能需协调多台设备。”赵宇强调,这种复杂性使得传统生成式AI的“输入-输出”模式被彻底颠覆。
从幻觉到物理失控,四类威胁亟需关注
虽然技术的快速发展让AI智能体正在从科幻概念演变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引擎,但是当这些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数字实体深入金融、医疗、制造等命脉领域时,其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挑战,而是关乎数字经济存续的战略命题。
赵宇表示,尽管AI智能体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安全风险呈现“放大效应”。在赵宇看来,AI智能体主要存在四类威胁:
一是风险放大。首先是大模型的幻觉。大模型的概率性输出特性,在动态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误判,。例如,自动驾驶智能体若错误识别交通标志,可能引发事故。其次是提示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篡改工具名称或描述(如MCP协议中的“Rug Pull攻击”),诱导智能体执行恶意指令。赵宇特别提到扩展的供应链风险——攻击链延长至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服务,追踪难度陡增。
二是自主决策风险。“智能体的行为基线难以定义。”赵宇表示,传统安全依赖静态行为分析,但智能体可能因持续学习偏离预设路径。例如,金融领域的智能体若擅自调整风控策略,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三是多智能体交互。在多智能体协作场景中,访问控制漏洞可能引发权限滥用。赵宇以“级联失控”为例解释:“若一个智能体被攻破,攻击者可能通过其凭据横向渗透至整个系统。”此外,资源竞争可能导致任务冲突,影响业务稳定性。
四是物理环境交互风险。主要包括传感器欺骗、恶意指令篡改、隐私泄漏三类。赵宇以辅助驾驶为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表示,伪造交通标志或声波干扰语音助手,可能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赵宇强调,物理环境交互风险是最危险却最被忽视的领
在与中国企业的交流中,约70%的客户对AI智能体的基础概念尚不清晰,更遑论安全风险。赵宇表示,厂商侧同样存在问题——多数企业未配备专职安全团队,产品安全性存疑。
“许多企业将智能体与自动化工作流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在自主性上有本质差异。”赵宇提醒,盲目追求“快速上线”可能埋下隐患。
从技术加固到生态治理,Gartner规划出安全应对策略
在本场媒体沟通会上,赵宇不但分享了AI智能体与传统AI存在的差异性风险,还针对每一种风险,给出了详细的防护措施。总结归纳一下,Gartner给出的这套防御体系,包括技术层和生态层两大层面。
在技术层面,一是通过对抗训练提升模型鲁棒性;二是通过边界控制,限制智能体可访问的工具与数据(如API白名单);三是通过动态监控,实时追踪行为日志,建立自动化响应机制。
针对多智能体场景,赵宇建议采用“零信任架构”,为每个智能体分配独立凭证,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她表示,资源隔离与动态配额同样关键,例如为高优先级任务预留计算资源。
在生态层面,通过供应链安全,扫描开源组件漏洞,采用“AI物料清单”管理依赖项;利用物理防护,通过多传感器交叉验证降低欺骗风险,部署紧急停止机制;借助隐私保护,利用边缘计算减少数据回传,结合动态数据掩码技术。
赵宇坦言,由于AI智能体目前处于探索期,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AI智能体安全标准。国内虽有一些机构发布技术要求,但细则尚未公开。她呼吁企业“边实践边治理”。
尽管挑战重重,赵宇对AI智能体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她表示,用AI对抗AI或是终极方案。目前已有企业尝试利用AI实时监控智能体行为,但准确性仍需提升。MITRE ATT&CK等组织正构建针对智能体的攻击战术库,为防御提供理论框架。
除此之外,通过开源技术社区与跨国开发者协作,可能会产生重大的突破,或许能从底层推动协议标准化。
结语:安全是AI智能体“向实而生”的前提
虽然 AI智能体看起来比较火热,但是短期内AI智能体会优先应用于企业服务场景(如客服、文档处理),而C端应用会面临较大的隐私与权限问题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企业需为智能体分配独立身份,避免直接继承用户权限。
采访尾声,赵宇反复强调“安全需从Day One开始”:“技术可以试错,但安全没有回头路。尤其是涉及物理环境的场景,一次事故足以摧毁公众信任。”
在赵宇看来,AI智能体的发展正站在十字路口——是成为推动效率革命的“新引擎”,还是因安全缺位沦为“失控的武器”,取决于企业、厂商与监管机构的共同抉择。
“慢下来,或许才能走得更远。”赵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