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AI 正在让初级开发人员消失

——两年招人带人后的冷水与警钟你不会在技术大会上听到这一幕,更不会在 LinkedIn 的“AI 赋能人类创造力”帖里读到它。 可在招募与培养工程师十余年、近两年持续招聘与导师制实践之后,几乎笃定:传统意义上的“初级开发者”岗位,正被系统性地撤掉。 这并不意味着编程工作会在一夜之间蒸发。

——两年招人带人后的冷水与警钟

你不会在技术大会上听到这一幕,更不会在 LinkedIn 的“AI 赋能人类创造力”帖里读到它。可在招募与培养工程师十余年、近两年持续招聘与导师制实践之后,几乎笃定:传统意义上的“初级开发者”岗位,正被系统性地撤掉。

这并不意味着编程工作会在一夜之间蒸发。真实发生的是:我们每一位高级工程师曾经攀登的那架梯子,正被悄悄收起,而我们还在自我说服这叫“进步”。

入门消失术:写着“Junior”的招聘,不再初级

今天走进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打开他们所谓“初级”岗位列表: 你会看到“Software Engineer(2–3 年经验)”“Associate Developer(却写着资深技能)”,以及名义上的 Junior,却个个不是入门门槛

行业里心照不宣的算盘是:有了 GitHub Copilot 这类工具,为什么还要雇需要 6 个月上手的新人?冰冷的算术在各处上演,且越来越常见。

技能被压扁:AI 把“例行活儿”的差距抹平

发生的并非“人人都是资深”,而是在例行任务上,AI 把新人与老手的差距压到几乎为零

  • CRUD 模块?AI 更快、更少低级 bug。
  • 语法与格式?AI 预判并统一规范。
  • 模板化实现?AI 一把过。

问题在于:新人赖以成长的台阶,被自动化抹去。于是,我们培养出了一批“会让模型写代码、却看不懂代码”的操作者:能出活但难以定位线上疑难,能照葫芦画瓢却难以做体系化设计。 这不是加速,而是群体性技能萎缩

实习的幻影:项目漂亮,学习变浅

“不是还有实习吗?”

现实多半是:12 周项目——4 周学工具,4 周做“玩具级”成果(重度依赖 AI),最后 4 周润色简历。作品看起来越来越美,不是学生猛进步了,而是辅助更给力了。实习证书发得很勤,但遇到一个简单 NPE,多数人离不开 ChatGPT 的提示。

导师机制的塌陷:时间被 AI 挤占

传统路径清晰:初级跟着资深走,通过 code review、结对、逐步放权来成长。 然而当资深发现“用 AI 直接搞定更省时”,投入带人的经济激励消失

一来二去,乐于授业解惑的资深,变成自我效率最优化的孤岛,知识在团队间的流动悄然变弱。

指标繁荣与理解塌陷:虚胖的生产率

管理层爱 AI:工单关闭更快、发布更勤、缺陷更少。

但深挖你会看到: 开发者可以实现自己并未真正理解的功能,可以修掉并不清楚根因的问题,可以把不可能独立写出的代码“优化”一遍。 指标漂亮,理解力却在掉线。等到系统出现跨边界的奇怪联动,AI 辅助者往往无从下手

远程协作的“加速器效应”

远程原本被寄望“普惠机会”,实际却加剧了入门的孤立

  • 在家办公缺了茶水间的三十秒,新人少了“抬头就问”的机会
  • 视频指导的成本高于 AI 实时提示,知识传递被无形替换。 在办公室时代,初级遇坑可能一句话就过去;如今在家里,他们更容易沉没在孤岛。

训练营的溃退:卖点被 AI 抢走

“12 周学会写代码”在 AI 面前失去竞争力:

  • 语法记忆、套路题、模板实践——AI 周末就能“教完”
  • 训练营难以教授的系统设计、复杂调试、取舍思维——又非速成。 因此他们转去强调“提示工程”“AI 辅助开发”,但这治的是症,不是根

面试剧场:假装没有 AI

候选人刷题刷到麻木,公司白板题考到抽象,大家心照不宣地假装真实工作没有 AI

而真正该被检验的——与 AI 协作、监督模型、读懂模型输出、对抗错误建议——几乎没人测。

结果就是:会表演的人留了下来,真正能做系统的人被过滤在外,尤其是还没学会“考试套路”的新人。

口号与人事的悖论:要多元,却没入口

企业热衷“多元与包容”,同时把初级入口撤得一干二净

  • 招聘启事写“Entry-level”,但要求“2+ 年经验”;
  • DEI 口号响亮,却不保留新人名额。 没有入门台阶,多元只剩口号;没有培养链条,供给注定见顶

创新的悖论:把“爱问为什么的人”剪掉

初级不是便宜劳力,他们是不被偏见绑住的视角

  • 他们会问资深早已默认的前提;
  • 他们会从边角提出“为什么不能这样”。 AI 擅长给答案,却不擅长发问;它善于复用模式,却不擅长破局剪掉初级,等于剪掉了新鲜的“为什么”。

供给金字塔的倒置:五到十年后的“断层”

软件行业曾像金字塔:底部多初级,中段是中级,顶部少量资深,知识向上流、经验向下传。 AI 浪潮下,公司更愿要“会驾驭 AI 的资深”。 但是,这些资深从哪来?当我们停止培训初级,五到十年之后,“能独立系统化思考、又懂 AI 约束与落坑”的人会变稀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时间延迟下的必然断层

粗糙的经济学:短期省钱,长期亏损

粗算账:

  • 初级:年化 $70k–90k(含培养)
  • Copilot:**$19/月;ChatGPT Plus:$20/月;Claude Pro:$20/月**

不到 $1,000/年的订阅即可覆盖大量“初级级别的产出”。 可这份算盘忽略了隐性成本:理解鸿沟、创新赤字、导师能力的消亡,以及人才漏斗的长期塌陷。 我们为季度报表优化,却把行业的“未来红利”抵押出去了

“一夜升维”的幻想:空中盖楼

有人安慰:“初级会转型做 AI 监督、提示工程。” 但有效监督的前提是——你本就懂要监督什么;高质量提示的前提是——你知道要逼问哪些边界。没有地基的“升维”,只是空中楼阁。让还未打牢编程底层的人去审核 AI,就像让尚未识字的人去做编辑

社群的消声:围炉取暖变“人—机”独处

为什么还要在代码评审里争辩?AI 已经指出了格式与错误。 为什么还要投身开源?模型能生成类似功能。 为什么还要参加线下技术讨论?AI 回答得更快。Stack Overflow 访问下滑、GitHub 讨论趋于安静、本地社群热度走低——我们曾依赖的“群体性学习场”正在稀释

预兆已现:健康的行业不会这样走

把碎片拼起来,你会发现曲线异常:

  • 初级岗位发布同比下滑
  • 训练营报名持续走低
  • 新开发者的开源贡献逐年下行
  • “入门”岗位的平均经验年限不断攀升
  • 资深们抱怨难以找到愿意/适合带的新人

这不是一个健康生态应有的体征。

2025 年新人真正该学什么(也是企业该考什么)

如果我们愿意正视,新人要补的已不是“语法”,而是这五件事:

  1. 理解 AI 的边界与失误模式
  2. 读懂 AI 生成的代码与意图
  3. 在复杂系统里定位“模型+人工”的组合问题
  4. 当 AI 给错、给歪、给糊涂时,提出关键质询
  5. 对 AI 建议保持批判性,能基于约束做取舍

但别忘了:这些其实是进阶能力,需要真实的项目与失败来沉淀。没有入门台阶,上述清单就会停留在 PPT

出路(前提是我们愿意改)

出路不是“禁用 AI”,而是重构人才路径与协作形态

  • 公司层面:保留真正的初级席位,把 AI 协作纳入岗位说明,以“可解释度、故障演练、根因分析”为培养核心,不以“纯产量”做唯一 KPI。
  • 教育与训练营并行教授基础与 AI 素养,用真实约束(限时、限上下文、限外部调用)训练“会问问题”的能力。
  • 资深与团队重启导师制,但方式升级——把“如何与 AI 共创”的 tacit knowledge 明文化,把失败复盘制度化
  • 招聘评估:从“AI 真空”式白板题,改为“AI 在场”的协作测评:让候选人驾驭而不是依赖模型,考“假设错误”“边界下沉”“权衡解释”。

我们其实有选择

每一位资深,都是在某个不那么高效的年代被人押注与托举出来的: 第一例生产事故的通宵,是谁守着你? 第一份糟糕 PR 的评论,是谁耐心讲解?那把梯子没有天降,是前辈搭的。

今天我们可以选择:

  • 把 AI 用来扩大新人学习的半径,而不是替代新人
  • 把入门岗位设计为**“人—机共作”的训练场**,而不是成本线上的第一刀;
  • 把导师的时间重新对齐长期价值,而不是只看短周期的吞吐。

最后的提醒

十年后,当公司在“懂传统系统,又懂 AI 融合”的人才市场里竞价时;当“会系统性提问、会带队且会与模型斗智”的工程师供不应求时;当创新管道因缺乏新鲜视角而干涸时——我们会回想起今天: 我们本可以把 AI 谨慎地融入人才成长,把它当成撤掉入门台阶的工具。 我们本可以设计让人更聪明的流程,让流程更依赖模型。

问题从来不是 AI 会不会改变开发(它早已改变)。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守住那些让这个行业变得伟大的“人”的要素——好奇、协作、传承与责任。

今天不雇用的新人,就是明天缺席的资深。等我们意识到梯子不见了,再做梯子就晚了。

相关资讯

Claude创始人:AI全面超越人类,只剩2-3年

在最新的对话访谈当中,Claude厂家Anthropic的CEO Dario Amodei谈论了他对于AI未来的看法。 他认为,AI确有可能在短期内替代部分人类的工作,但让AI与人类形成互补才是对生产力最有益的方式。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Amodei也给出了他的建议,鼓励其学会使用AI工具并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1/23/2025 8:40:00 AM
量子位

浙大&通义全面评测智能体复杂任务规划能力,18主流大模型全不及格|ICLR2025

大模型智能体正在迅速发展,能力已不再局限于 API 调用。 诸如OpenAI的Operator和Anthropic的Computer Use等,能够像人类一样直接与界面交互,执行复杂操作。 在处理这类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大模型智能体将问题分解为可执行的工作流(Workflow)是关键的一步。
2/8/2025 2:10:00 PM
量子位

攻破AI最强守卫,赏金2万刀!Anthropic新方法可阻止95% Claude「越狱」行为

最近,Anthropic安全研究团队「有点忙」。 本月4日,Anthropic在X上,邀请网友挑战新的AI防护系统。 两天后,Anthropic称:目前,没有人完全越狱新系统,因此提高了赌注。
2/17/2025 2:41:31 PM
新智元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