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AGI是否需要世界模型?顶级AI专家圆桌论道,清华求真书院主办

2025年7月20日,2025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主持,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顾险峰教授、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博士四位顶尖AI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展开了一场火花四溅的讨论。 从因果性到原创能力,从算力瓶颈到未来架构,这场论坛为我们勾勒出AI技术的前沿图景与未来挑战。

2025年7月20日,2025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

AGI是否需要世界模型?顶级AI专家圆桌论道,清华求真书院主办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主持,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顾险峰教授、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博士四位顶尖AI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展开了一场火花四溅的讨论。

从因果性到原创能力,从算力瓶颈到未来架构,这场论坛为我们勾勒出AI技术的前沿图景与未来挑战。

共有500名来自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北京各高校、中学和科研机构的观众到场。

此外,本次论坛还是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特别活动之一,由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主办,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协办。

现已连续举办3届,旨在推动交叉学科合作交流,为青年学生搭建了了解科研前沿、激发探索兴趣的平台。

我们将论坛交流内容整理如下:

相关性≠因果性:AI系统的科学化门槛仍在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瓶颈与限制顾险峰教授指出,目前AI技术在方法上仍以“相关性”建模为主,缺乏对“因果律”的深刻掌握。

他认为,缺乏因果建模的能力是当前AI在自然科学、数理建模等任务上受到限制的原因。

同时他也强调,真正的科学建模需要简约假设、逻辑自洽的因果体系,不能仅靠大量数据推导模式。

刘铁岩教授则补充称,虽然大模型底层是统计学习的结构,但在高层语义表达中已出现“因果性功能的涌现”,例如在处理逻辑推理、数学解题、文本论证等任务时,大模型展现出了“因为……所以……”的结构理解能力。

他呼吁对因果性的层次与表达保持开放态度,建议从“语义因果性”角度重新评估当前模型的能力边界。

AGI是否需要世界模型?顶级AI专家圆桌论道,清华求真书院主办

Token范式的尽头:AI模型是否需要世界模型?

与会专家还就“Next Token Prediction是否是通往通用智能的正道”展开讨论。

孙茂松教授率先提出疑问:文本是天然一维的,图像是二维的,视频再加一维时间,世界则是四维的。当认知对象越来越复杂,是否需要彻底摒弃token预测,转向“世界模型”等新范式?

对此,汪玉教授持乐观态度。

他认为,“语言本身是人类认知的表达系统”,图像、视频、物理结构等都可以在二维语言序列中进行展开。

基于此,他提出一个“可描述性”的新边界概念:如果人类能够通过语言准确描述某一对象或规律,AI就有可能通过token prediction模型学会它;如果人类尚未找到语言描述方式,则AI也难以捕捉。

刘铁岩教授对此也补充道,“next token prediction 实际上是语言理解和创作领域的极佳范式”,其泛化能力远超以往所有任务特定模型。

但当AI任务转向如偏微分方程求解、量子系统建模、工业优化等非语言任务时,“当前范式将无法胜任,需要全新学习目标与系统架构。”

AI能否“原创”?推理与建模能力仍不可替代

其次,学者们还进一步聚焦于AI是否具备“原创能力”

顾险峰教授直言:

另外他以自己学习拓扑学为例指出:

他强调,科学进步来自“对未知现象的预判与假设”,而非对已知结构的不断模仿。

沈亦晨博士以围棋为喻指出,尽管围棋规则简单,但由于搜索空间巨大(约10^360),“纯靠套路是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的。”

他区分了“90%可类推问题”与“10%原创性突破问题”,认为AI可以在大多数工程化问题中大显身手,但在人类科学的“皇冠上的明珠”领域,目前仍力有未逮。

刘铁岩教授则从产业视角提出:

他认为未来AI将在“从类比中发现新结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在AI for Science的具体子任务中表现出色。

高能效计算是AI基础设施的下一场革命

面对当前大模型对算力的依赖已呈指数增长的问题,孙茂松教授引用数据显示,最新一代大模型训练耗资约达100亿美元,需20万张GPU卡支持,预计2035年将可能突破至1亿张卡。

沈亦晨回应称:

他介绍了曦智科技在光互联和光计算芯片方面的进展:

他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光计算的高能效优势,需在算法层面推动向低精度(int4/int8)模型优化。

汪玉补充指出,“未来的关键是让底层硬件异构对开发者透明。”即芯片无论是电计算还是光计算,对开发者应“看起来就是一台机器”,从而保障工程系统的稳定性与迁移效率。

刘铁岩则抛出一种范式设想:

他设想一个分布式交互学习系统,由100万个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实时感知、同步数据和模型权重,实现全域智能协同。

正如孙茂松教授在总结中所说:

相关资讯

​AI 基础设施争夺战愈演愈烈:OpenAI 与微软的微妙关系

近日,OpenAI 的 “星际计划”(Project Stargate)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项目的预算高达数千亿美元,而它的主要投资方微软的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己 “对具体细节不太了解”。 这一表态不仅让人联想到微软与 OpenAI 之间日益疏远的关系,还反映出纳德拉在 AI 基础设施方面的雄心。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OpenAI 虽然在新闻稿中提到微软,但其主要资金支持者却并未参与这个被 Sam Altman 称为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项目”。
1/25/2025 10:53:00 AM
AI在线

李彦宏谈训练下一代大模型 当前应聚焦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2025年2月11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峰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阿联酋AI部长奥马尔·苏丹·奥拉马进行了深入对话,共同探讨AI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话中,奥拉马提及近期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导致多家大型芯片厂商和交易所股价大幅波动的事件,询问李彦宏对于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未来的看法。 李彦宏表示,尽管技术进步迅速,成本不断降低,但持续投入AI基础设施仍是确保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关键。
2/12/2025 9:00:31 AM
AI在线

​阿里巴巴计划未来三年在云和AI基础设施投资超过去十年总和

阿里巴巴集团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公布了强劲的业绩,营收达到了2801.5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则达到了464.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33%。 阿里巴巴集团的 CEO 吴泳铭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三年,公司将在云计算和 AI 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预计这一投资规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 吴泳铭对此充满信心,他认为,聚焦电商与 “AI 云” 的发展战略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商业机遇。
2/21/2025 9:20:00 AM
AI在线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