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正确采用AI,防止影子AI迅速蔓延的实战经验

企业采用AI已不再是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无论企业是否做好准备。 员工正在使用公开可用的AI工具完成实际工作:总结文档、撰写邮件、生成报告、翻译资料、编写代码、解答问题。 他们并非因为被强制去做,而是因为这些工具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采用AI,防止影子AI迅速蔓延的实战经验

企业采用AI已不再是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无论企业是否做好准备。员工正在使用公开可用的AI工具完成实际工作:总结文档、撰写邮件、生成报告、翻译资料、编写代码、解答问题。他们并非因为被强制去做,而是因为这些工具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业务的人已率先行动,唯一的问题是领导层是否注意到这点。

禁止或拖延并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工具获取门槛低、收益显著,企业层面的禁令只会削弱可见性与管控,反而促使员工在缺乏安全、治理与组织对齐的情况下私自使用AI。那些自认为“因未批准所以未使用AI”的企业认知是错误的。影子AI已经普遍存在,带来飞速上升的数据风险:员工可能在所谓“AI工具”中下载恶意软件,或导致知识产权外泄。通过政策禁声并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放大风险。

企业AI采纳的四个阶段

领导层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让员工在组织各层使用获批的AI工具?

成功的采纳始于清晰认知。AI不是一次性上线的工具,而是一种需要逐步嵌入工作方式的能力。它分阶段发展,每一阶段建立在前一阶段的成功之上。试图跨越阶段或自上而下强推的企业,通常无法创造持续价值。

第一阶段:用户采纳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阶段。要在此阶段取得成功,领导层必须以安全、受支持且符合政策的方式向员工开放AI。目标不是培训本身,而是个人实用性:工具能否高效地总结文档、起草邮件或提取关键信息?如果能,用户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如果需要复杂配置或培训,用户往往不会使用;若没有获批工具,员工会自行寻找替代方案。这一阶段是企业AI战略的基石。若在个体层面缺乏广泛、自愿的获批使用,任何更大规模的策略都无法落实。

第二阶段:个人生产力提升

当用户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价值,组织进入第二阶段。AI成为完成任务的一部分:草稿写得更快、笔记总结更高效、数据处理更一致、重复性工作减少或消除。成千上万名用户每天节省的零散时间会迅速累积成显著产出。更重要的是,使用开始可被度量,组织能识别有效场景、痛点及最有价值的用例。

第三阶段:用户驱动的流程优化

此阶段用户会将多种AI能力串联,完成更复杂的工作流。例如,某员工可能用AI提取结构化数据、分析、生成摘要并输出客户报告。AI从“助手”转为“协作者”。该阶段常令领导层惊讶,因为它展示了超级用户在获得访问与自主权后的快速创新。这样的自发工作流不应被忽视,而应被监控、验证并为正式化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业务驱动的流程优化

在这一阶段,AI被嵌入系统与流程,已非用户临时打开的工具,而是流程运转的核心。模型承担分类、分诊、优先级划分、路由与预测等功能,人工复核变为例外而非常态。效率提升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系统性地显现。AI成为企业的业务能力,而非仅是个人生产力工具,受到治理支持、性能监控与作为运营架构的一部分进行管理。若前三阶段未执行到位,就无法到达此阶段。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卡在第一阶段

尽管路径清晰,许多企业仍难以迈出第一步。最常见的原因是平台选择不当:要么没有提供任何工具,要么所选工具类型不匹配。有的工具过于狭窄,仅适用于单一职能或团队;有的过于技术化,需配置或培训,超出普通用户能力;还有的限制过度,以致用户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工作。任何上述错误都会破坏采纳进程。工具若不实用或不值得信任,就不会被使用;没有使用,就没有反馈、没有价值,也没有扩展的正当性。

最佳切入点是面向企业的通用型AI助手。它必须易于访问、无需配置,并能在多角色中即时体现价值;同时必须满足企业对数据安全、身份管理、策略执行与模型透明性的要求。这不是某个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而是基础层,能让员工在可观察、可治理且安全的环境下试验、完成任务并逐步积累熟练度。

目前已有若干平台可满足这些需求:

ChatGPT Enterprise:提供安全托管的GPT-5版本,零数据留存、支持管理员监管与单点登录,部署简单、易用。

Microsoft Copilot:嵌入Word、Excel、Outlook与Teams,对已规范使用Microsoft套件的企业尤其有效。

Google Workspace Duet AI:在Gmail、Docs与Sheets中提供类似支持。

Claude(Anthropic):作为高质量替代方案,擅长长文本总结与长上下文处理。

各平台各有优劣。关键不是找到“完美解”,而是选择一个用户能立刻采用、企业能负责任治理且具扩展性的方案。平台必须能支持企业从第一阶段顺利过渡,而无需大规模替换。最重要的是:它必须从第一天就可用。若工具不可用、不可信或获取门槛高,采纳将在起步阶段夭折。

第一阶段并非试点或概念验证(POC),而是让全体员工以结构化、可监控的方式接触AI,帮助他们在自身工作中发现价值,并让组织观察采纳的热点。后续的生产力提升、工作流重构与流程优化,均依赖于这一基础。只有当员工真正用AI完成实际工作时,企业才能明确后续的投资方向与扩展路径。

采纳的起点不是路线图,而是访问权。当用户手中有简单、安全、实用的工具时,他们自然会使用;当采纳行为可见、可度量时,企业就能规划下一步。这并非“创新表演”,而是衡量运营就绪度的实务措施。那些犹豫不决的企业终将落后——不是因为缺乏愿景,而是因为未能赋能员工付诸行动。

相关资讯

OpenAI开源客户服务代理框架 加速企业级AI应用落地

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于6月18日正式开源其客户服务代理框架,标志着该公司在企业级AI解决方案布局上迈出重要一步。 该框架通过提供透明工具链和清晰实施案例,旨在推动智能代理系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商业应用。 技术细节与核心优势.
6/19/2025 2:01:33 PM
AI在线

知乎直答:AI 搜索产品从 0 到 1 实践探索

一、知乎直答产品介绍知乎直答是具有强社区属性的通用 AI 搜索产品,但并非社区版 AI 搜索。 知乎直答具有以下几大优势:认真专业:与知乎专注专业内容生产的调性相符,严格把控参考来源与质量,确保回答认真且专业。 连接创作者:可在使用中关注、与创作者交流互动获取专业见解。
1/20/2025 10:40:08 AM
王界武

活性提高42倍,ML引导的无细胞表达加速酶工程,登Nature子刊

编辑 | 萝卜皮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天然催化剂,不仅助我们消化食物,还能增强香水香味、提高洗衣效率,甚至用于疾病治疗。 科学家们正使用酶工程创造新酶,用于吸收温室气体、降解环境毒素、研发高效药物。 但是,酶工程受限于快速生成和使用大量序列功能关系数据集进行预测设计的挑战。
1/24/2025 2:55:00 PM
ScienceA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