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这款应用爆火背后,AI下半场正从「聊天」变「办事」

刚过去的一周,一款 AI 应用“灵光”创下了历史纪录。 11月18日灵光正式上线,22日用户突破了100万,24日下载量已经达到了200万。 上线6天200万的下载量,不仅大大超过了明星产品 ChatGPT 首周60.6万和 Claude 15.7万的成绩。

刚过去的一周,一款 AI 应用“灵光”创下了历史纪录。

11月18日灵光正式上线,22日用户突破了100万,24日下载量已经达到了200万。

上线6天200万的下载量,不仅大大超过了明星产品 ChatGPT 首周60.6万和 Claude 15.7万的成绩。从行业常用的“百万用户花费时长”标准来看,灵光也以4天时间,短于5天的 OpenAI 旗下的现象级产品 Sora 。

截止目前,灵光已经冲上了苹果 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和免费工具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数据背后,一场 AI 领域的“实用化”变革正在展开。 

01 “闪电”破圈  AI应用嵌入日常生活

据了解,最早一批使用灵光的种子用户,是互联网打工人群体,一方面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于是出现了很多“文案神器”,“解压小游戏”,“职场摸鱼神器”,以及“油车电车省钱计算器”等小应用。

不久后,灵光开始扩散到了学生党群体。

不少学生用灵光生成了翻译应用,手搓了背单词应用,灵光继续破圈进入宝妈奶爸群体,类似“辅导作业赛博功德箱”和“遛娃抽签器”等应用开始出现。

再往后,“ AI 手搓应用”的玩法彻底破圈,已经覆盖到了各类人群,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入灵光。

有人甚至为了吃到更嫩的鸡蛋,用灵光生成了“溏心蛋计时器”,还有健身人士手搓出了“深蹲助手”,有人直接在灵光上玩起了狼人杀,还有怀旧的80后,用灵光创造了复古版的坦克大战游戏。

 不止是普通人,甚至不少公众人物也开始用上了 AI 手搓应用的功能,李诞直接摊牌,说自己因为粉丝来信太多回不回来,他用灵光手搓了一个应用,协助自己回信。

结果一边被网友蛐蛐“懒商”太高,一边反向给网友种草了灵光。

灵光的Slogan叫“让复杂,变简单”,灵光的负责人蔡伟把它总结为“信息美学”。

蔡伟提到:“大家每天接触各种信息,很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重要的?让复杂的信息变简单,是灵光的初衷。”

从具体表现上,和以往的 AI 产品不同,灵光给出的答案有个特点:字数不多但总结能力很强。

当我们问灵光“霸王龙和迅猛龙的区别”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不难看出,灵光很善于提炼总结。

比如这个问题里,灵光把霸王龙比作重装坦克,迅猛龙比作特种部队这个总结非常巧妙,一下就把二者体型,咬合力,群居和独行的生活习性给高度概括了。

和别的AI 应用不同,灵光除了吐出文字,还会生成图片和3D动画。这是灵光对话的一大特点,不仅能⽣成插图,把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化繁为简,直观呈现为图像或动画。

从技术层面看,灵光之所以能做到图文并茂,核心在于它是首个实现了全代码生成的多模态内容输出方式的模型,以代码为核心,实时构建结构化、个性化的可交互的答案。

这种图文穿插的对话,特别适合快速研究、做科学启蒙等,上海财大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崔丽丽,也有类似的体验,她提到“(灵光)结合了普通用户更有体感的图片、视频等的识别和生成创作功能,给出的答案包含多种形态。”

对此,灵光的负责人蔡伟曾表示,在灵光的设计之初,这就已经考虑在内。

“信息本身应该是多样性的呈现,它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比如说我们去听一个演讲,一个PPT,它本身也会是一个图文并茂的展示,有图、有视频、有一些图表,会有很多一些丰富的表达。”

这种对话交付呈现“信息美学”,不仅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也是灵光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对话+办事 灵光打开“生产力”局面

不难发现,灵光爆火背后,表面上是一次 AI 技术迭代,但背后却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

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 AI ?

AI 的上半场,各家 AI 比拼的是谁的回答更好更快,但聊天为主的交互方式,出现了严重同质化。

随着推理模型的快速发展,各家大模型聊天能力被拉到了相近的层级,日常聊天中,用户已经无需再去区分这是哪一款AI产品。

 AI 的下半场,已经进入到“办事能力”的比拼,届时,竞争的核心将不再是“对答如流”,而是如何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从这个角度上,就不难理解灵光的爆火出圈。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李诞,每个人都有很多碎片化的需求。但大部分人都不会代码不会编程,和技术之间存在一个天然壁垒。

过去,要搭建APP来满足某个需求,你首先要跟产品经理和设计同事开几天几夜的会,得到APP原型图后,接着让建模同事渲染模型,再找前端后端同事搭网页框架,最后加上优化代码测试上线。

即使是专业开发者,前前后后可能得几十个人几个月时间,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不可能。

但当以灵光为代表的产品出现, AI 能让普通人的一句话指令,30秒变成一个应用,海量未被满足的碎片化需求,就被激活了。

某种角度,灵光不仅满⾜普通⼈做开发的好奇⼼、创作欲、分享欲,让“⼈⼈都能成为产品经理”,还充当了“代码技术破壁人”的角色。 

当AI 从“会聊天”走向“能办事”,标志着行业正从“技术炫技期”迈入“价值落地期”。灵光的探索正是让AI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让不懂代码的用户也能成为创造者,让AI成为人人可用的生产力工具。

03 AI应用下半场 竞逐多模态与实用性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嗅觉灵敏的头部玩家,开始探索 AI 的多模态和实用性的融合。

这个十一月,谷歌推出了最新一代的AI模型Gemini 3发布。

在Gemini 3 最新的宣传片中,出现了5秒搭一个网站,一句指令构建Windows系统,一键克隆YouTube等等非常实用的场景。

回到灵光APP,同样也把传统的问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融合形式,再加上AGI相机主动带领用户探索世界,以及手搓应用的功能。

能感受到,在 AI 应用的实用化方向上,大家有些不谋而合。

其实,不止是 AI 应用, AI 硬件也围绕着多模态展开了实用性变革。

不久前,Open AI 传出消息,正在和立讯精密合作研发硬件,对象正是主打实用性的多模态眼镜 AI ,与此同时,在消费市场端,凭借着一张多模态 AI 录音卡片, Plaud一年卖出2.5 亿美金,也正是 AI 实用化趋势的佐证。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模型能力不断演进,能够支撑全新的产品形态与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对于实用性 AI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目前,灵光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不过,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采访过程表示,“目前灵光的闪应用,仍然是早期形态,相信未来6-18个月内,整个模型的coding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

对于灵光下一步的升级方向,灵光的负责人蔡伟补充说:“灵光团队已经在闪应用和问答等方面储备了很多新的技术,包括 SVG,矢量schedule vector graphics等等。”

他提到一个场景,不久后,当你想让灵光给你讲解什么叫量子力学,什么叫波粒二象性的时候,它不仅会给你一个静态的图,还能够把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粒子穿孔,再散射到背后的平板的过程,全动态的还原出来。

“我们相信代码能力越来越强,Agent能力越来越强,未来灵光的整个信息的呈现方式、交互方式比现在都会有质的一个飞跃。”

此外,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通用性的增强,未来灵光还有望与蚂蚁支付宝生态中多元服务产生深度联动,真正打通用户从需求提出到完成服务的闭环。

相关资讯

上线4天下载破百万,蚂蚁CTO:灵光要做AGI时代的“支付宝”

鹭羽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上线仅4天,下载量破百万! 2天后再破两百万。
11/24/2025 3:10:33 PM
鹭羽

3天紧急扩容8轮,蚂蚁灵光让普通人驾驭AI

2025年11月,中国AI圈有点热闹。 11月17日,阿里巴巴公测"千问"个人AI助手,直接对标ChatGPT。 目标很明确:抢AI生活入口。
11/21/2025 8:26:44 PM
AI在线

蚂蚁集团发布多模态应用“灵光”,内置AGI相机,已开启内测

据新浪科技消息,近日,一款名为 “灵光” 的全新多模态应用已在腾讯应用宝、vivo 应用商店等平台悄然上线,并开启邀约内测。 用户可通过手机号或支付宝账号直接登录体验。 据悉,“灵光”由 支付宝(杭州)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其最大亮点在于内置的 “AGI 相机” 功能。
10/24/2025 2:31:33 PM
AI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