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无代码已死?不,我们要做氛围编程的杀手!微软、Mendix等众明星大佬吵起来!氛围编程是新一代的无代码!纯AI工具没有未来

编辑 | 云昭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这两年,“No Code”这个概念在开发圈几乎成了过去式。 曾经那些主打“人人都能做开发”的拖拽式平台,如今正被更炫、更快、更“聪明”的新秀——AI 工具的声浪迅速淹没。 只需对着 AI 说句话,它就能帮你造出一个应用。

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这两年,“No Code”这个概念在开发圈几乎成了过去式。

曾经那些主打“人人都能做开发”的拖拽式平台,如今正被更炫、更快、更“聪明”的新秀——AI 工具的声浪迅速淹没。只需对着 AI 说句话,它就能帮你造出一个应用。这股趋势被戏称为“Vibe Coding”:凭感觉写代码,不需要代码。

但问题来了:“No Code”真的死了吗?

这个 AI 新范式是会增强现有无代码工具,还是直接把无代码踢下神坛?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一线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文章汇集了5位业界大佬和多位分析师、资深开发者的激烈交锋,从技术债、孤儿代码到平台演化路径,帮各位一窥 AI 如何重塑 No Code 与 Low Code 的边界。

技术债困境:氛围编程将会铸就技术重灾区

Arcjet 是一家专注于“开发者优先”的应用安全公司,创始人 David Mytton 一直关注开发工具的演化,他对传统无代码及其 AI 继任者都持谨慎态度:

“我一直觉得‘无代码’这个概念有点奇怪,因为除了最简单的应用外,你仍然需要花大量工程精力去连接数据库、处理表单交互等复杂逻辑。”

虽然他承认 GenAI 会让开发更快更便捷,但他也指出:

“这会制造一堆技术债。用 vibe 编程构建企业内部应用,未来几年会成为技术债的重灾区。”

这个观点并不少见,Coding 大众化往往就意味着这样的问题:速度与便捷往往以架构健壮性为代价。

我们要做氛围编程的终结者

大家熟知的无代码工具 Bubble,其联合创始人 Josh Haas 表示,他们不仅不会被 Vibe Coding 淘汰,反而要成为“vibe-code killer”。

要知道,Bubble 在无代码赛道深耕 13 年,如今也在转型 AI 公司,但目标并非替代可视化开发,而是创造一个全新范式:

“vibe 编程适合做原型,但真正要做成产品,你会发现 AI 经常搞错。作为产品拥有者,你必须理解代码在做什么,而这正是 AI 无法胜任的部分。”

他们的方法是让 AI 帮你构建应用,而生成结果仍用 Bubble 的可视化语言表示:

“这样你不仅能理解 AI 做了什么,还能自己调整它,给出有上下文的反馈。”

这种“AI + 可视化语义表达”的混合方式,既利用了 AI 的强大能力,又保留了开发者对系统的透明度与掌控力。

未来是 Agent First,人负责提需求

加州湾区另一家知名企业 Replit 创始人兼 CEO Amjad Masad 则给出一个更激进的预测:

“无代码和低代码都会消失。未来只剩下 AI Agent 做这些事。”

他认为 AI 与过往开发范式的最大不同是:它更灵活,并基于开源语言与库。未来,代码和“无代码”的边界将模糊——人类只需描述目标,技术实现则交由智能代理完成。

无代码的死刑判决

低/无代码圈当红的企业,Mendix 战略高级副总裁 Gordon Van Huizen 反而

给予了无代码最直白的“死亡宣判”:

“是的,GenAI 工具确实消除了对无代码的需求。无代码是为解决特定阶段的问题而存在的,问题变了,它自然就不存在了。”

他认为,No Code 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技术,用于填补普通人“写不了代码”的空白。而如今 GenAI 的自然语言能力已经把这个门槛抹平,No Code 自然失去存在的必要。

不过,他并不止步于替代逻辑,而是指出氛围编程的结构性缺陷:

“GenAI 本身也不是个好答案。它可能生成几百万行不健壮、不稳定、充满 bug、难以维护的 AI 代码。”

他强调了一个核心问题:“意图捕捉问题”——氛围编程会让业务意图在对话中逐渐“蒸发”,缺乏结构性记录。

他预测,微软 Power Platform 将是这个领域最有力的竞争者,因其深度连接用户数据与生产力工具生态。

可视化开发不会死

无代码平台 Creatio 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 AI 并非替代无代码,而是增强它。

当被问及:“既然可以让 AI 自动做完一切,为什么还需要无代码?”时,Creatio 首席产品官 Burley Kawasaki 回应:

“AI 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代码方式,只不过它用的是自然语言,而不是可视化工具。”

他进一步解释:

“自然语言适合某些任务,但如果你要打造像素级别的 UI 或可控的仪表盘,还是需要视觉工具。”

Creatio 的方案是嵌入式对话接口 + 可视化工具并存,根据任务类型灵活调用。

企业视角:OutSystems 的代理编排模型

OutSystems 开发者副总裁 Miguel Baltazar 的观点兼顾理论与现实。他强调:

“AI 改变的不只是开发方式,也改变了应用本身的形态。”

OutSystems 构建了“Mentor”代理,可在几分钟内根据需求生成数据库、UI 和业务逻辑。他认为,随着代理的加入,很多应用接口不再面向人类或后端,而是面向代理本身。

问题是:代理并不完美,执行正确率也就 60~70%,剩下的部分容易出错或“胡说八道”。这就需要低代码平台来充当“编排者”,提供治理、接口、上下文管理(如 RAG)等。

他们平台用这个机制将客服工单量降低了 35%。

氛围编程的现实检验:孤儿代码

Baltazar 亲自测试了 Windsurf 和 Lovable 等氛围编程工具,尽管他称其“很酷”,但也指出:

“你玩上四五个小时,最后的成果却不敢拿去上线,甚至不能满足真实业务需求。”

他还指出“孤儿代码问题”:如果你不懂代码,那你根本无法理解 AI 生成了什么,从第一天起,这就是一段没有人能维护的“孤儿代码”。

他打了个比方:

“这就像你用 AI 写一本日语书。AI 给你写了句日语,你说‘太棒了,我写完一本书了’,但你根本不懂这句日语的含义。”

乐高式构建块的优势

Bubble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生产化构建块”:

“无代码就像乐高,我们做的构建块都是经过安全、可扩展性验证的。AI 构建的结果用这些块拼接而成,才能真正用于业务,而不仅是个原型。”

这种方式同时解决了 Mendix 的安全顾虑和 OutSystems 的可维护性问题。

氛围编程是新一代无代码,需要严肃的技术验证

Scotiabank 移动开发者 Abhishek Sisodia 认为:

“氛围编程是新一代无代码,只不过这次是 AI 在做拖拽。”

他也强调:

“虽然 GenAI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原型构建,但却忽略了系统架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维护性等关键要素。”

他预测将出现分化:

“能把 ‘vibe’ 与严肃技术验证结合起来的人,会构建出下一代产品;其余人将被淘汰。”

AI加速论:平台会融合AI

Forrester 首席分析师 John Bratincevic 提出相反观点:

“AI 并不会替代低代码平台,而会让它们更受欢迎。”

他认为,生成代码意味着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整合,而非更少。他指出数据显示,低代码平台的采用率持续增长。

真正受冲击的是“现成应用”,而非开发平台。他预测平台将融合:现有厂商 + 新入场者,但几年后产品都将趋同。

无代码不如低代码有前途

OutSystems 的 Baltazar 与 Mendix 的 Van Huizen 一致认为:无代码的未来不如低代码光明。

Baltazar 指出:

“GenAI 和无代码的技能门槛差不多,一旦超出无代码的参数边界,开发难度会成倍增加。”

他说,GenAI 更危险,因为它几乎可以生成无限代码,而开发者却无法理解、审查、维护。

相比之下,低代码输出的内容对非程序员也可读、有治理能力,更适合企业级应用。

未来范式:平台融合 AI,持续演进

Intellyx 分析师 Jason Bloomberg 认为,AI 并不会替代无/低代码平台,而是被集成进来。

“构建一款能工作的应用远比看起来复杂,AI 最多生成一个 80% 完成度的框架。”

最终,每个平台都会引入“提示词”这种新范式,作为现有可视化开发的补充。

Bubble、Creatio、OutSystems 的经验验证了这种整合式演进方向。

微软实践:平台即 AI 智能协作团队

微软 Power Platform 的副总裁 Ryan Cunningham 提出一个清晰观点:

“传统的低代码模式不再适应未来。但平台、抽象层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微软的新策略是“数字化软件团队”:AI 代理不再只是写代码,而扮演需求分析师、流程建模师、数据建模师、架构师等角色。

“我们不是让 AI 做开发,而是让它成为团队的一员。”

这种方法代表着:AI 驱动的规划分析 + 平台治理能力,是最适合企业落地的模式。

AI 并非革命,而是计算抽象不断进步的下一步。他还指出:过去 40 年我们不断简化,让开发者不写汇编;现在站在新的抽象层阈值:AI 能理解自然语言,再自动生成软件。

平台仍是赢家:业务人员和工程师融合开发

每月 5600 万用户使用 Power Platform,90% 的财富 500 强采用 Copilot Studio,这些数据表明——平台派仍然是 AI 时代的主力军。

同时,Ryan 强调“融合开发团队”的重要性:

“让业务人员和工程师使用同一工具,他们才能一起创造出真正有魔力的成果。”

“教业务人员做可扩展企业软件困难,教开发者做业务也困难。但放在同一套工具中,二者能碰撞出魔法。”

同时,治理机制是纯 AI 工具无法解决的:

“我们构建了自动政策、部署流水线、安全控制乃至 agent 清理 orphan 应用机制,正是因为这个完整治理考量,客户才选择平台,尤其是高度监管行业。”

无代码的未来

而且从这些专家的看法分析,无代码的未来不是简单的替代或演进,而是多用户、多场景、多模式的复杂交织。

首先,成熟平台将借助 AI 实现“增强型视觉开发”(Bubble、Creatio、OutSystems)。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微软 Power Platform 等大型平台将 AI Agent 纳入核心协作机制;

其次,业界也将致力于不断推动提示、视觉、平台、团队协作和治理的融合。

未来,会是“AI 让开发更快、更广泛落地,但平台治理、工程质量、协作机制比以往更重要”的时代。

无代码将死?

讨论虽然观点不一,但总结起来,可以确定的是:一、平台仍是主角;二、AI 正在成为平台的一部分;三、最终胜出的是那些兼顾易用性、治理能力和工程稳健性的混合范式。

正如 Ryan Cunningham 所言:

“每一个新的抽象层都在扩大软件创作者的数量,也在扩展他们的能力。”

而且,AI 正在延续这个趋势:让更多人写出更多软件,同时也让治理和平台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所以,无代码会消失吗?如果 AI 也算是无代码的话,并不会吧。

至少 AI 不会让平台没落。真正的成功者,将是融合 AI 与平台稳固能力的玩家。

参考链接:https://thenewstack.io/no-code-is-dead/

相关资讯

微软重塑愿景:纳德拉力推“智能引擎”战略,赋能80亿人构建专属AI工具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近日阐述了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旨在超越传统软件,将微软打造成为一个服务全球80亿人的“智能引擎”。 纳德拉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赋能不再仅仅是为特定角色或任务构建工具,而是提供能够让每个人创建自己工具的平台。 纳德拉认为,比尔·盖茨最初提出的“软件工厂”愿景已不合时宜。
7/28/2025 11:02:01 AM
AI在线

低价Claude3.7极速使用,白票Deepseek满血R1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无论你是开发者、创意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拥有高效、经济的AI工具已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 而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推荐的Token-AI平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完美解决方案。
3/11/2025 2:00:00 AM
tokengo

折腾半天,我终于找到最懂中文的 AI 音频产品

最近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各大短视频平台上,AI 生成的内容慢慢多了起来,而且其中有很多创意不错的内容,点赞和评论数据都很好。 用 AI 来去制作一些之前没办法实现,或者实现成本很高的内容,我感觉这里面是有机会的。 上个月,我曾经做过一个 Demo,思路是利用最新的 AI 工具,通过视频的方式来重新演绎中国历史上那些经典老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岳飞抗金、花木兰替父从军、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
7/16/2025 6:00:45 PM
阿颖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