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我用 AI 代理“顶班”7 天——客户毫无察觉

如果几年前有人跟我说:把 80% 的客户沟通自动化,没人会发现,我大概率会礼貌点头、笑两声,然后回去继续修 Flask 路由。 然而,周末一时兴起做了个小助手,结果就失控成了整整一周的全面自动化试验。 没亲自回一条客户消息、没亲自写一封文档邮件、也没手动批过一次轻量 PR——更意外的是:没有任何客户起疑。

如果几年前有人跟我说:把 80% 的客户沟通自动化,没人会发现,我大概率会礼貌点头、笑两声,然后回去继续修 Flask 路由。 然而,周末一时兴起做了个小助手,结果就失控成了整整一周的全面自动化试验。没亲自回一条客户消息、没亲自写一封文档邮件、也没手动批过一次轻量 PR——更意外的是:没有任何客户起疑。

下文是完整的落地过程:只讲方法与实现,不绕弯子——Python、自动化,再加一点策略性“偷懒”。

问题:我的日程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挤满

我一边做多家 Python 自动化外包,一边运营刊物、还要带新人。每天都在接这种消息:

  • “能帮我看下这条数据管道吗?”
  • “那个微服务今天能发吗?”
  • “这个报错 AttributeError: 'NoneTyp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encode' 是啥啊 😭?”

单看不重,叠加起来就是生产力黑洞。粗算下来,我几乎每天有 2.5 小时花在重复、模板化的回复上。于是我想:能不能“自动化我自己”?

第 1 步:先让代理学会“我的口吻”

老实讲,我们的日常回复80% 是模式,20% 才是即兴。我先把用得最多的邮件回信、GitHub 评论和 Slack 回复导出为 Markdown,按窗口重叠的方式切片分块,让语境更完整。

复制

我用“部署又挂了,能帮下吗?”之类的提示做了几轮测试。效果吓人地贴脸:不仅语气像,连我遇事爱用的表情也复刻了。🤯

第 2 步:LangChain + Flask,把“低优先级”消息自动回了

会说“人话”是一回事,发出去不显得机械又是另一回事。我起了一个 Flask webhook 来接 Slack 与 Gmail 的新消息;随后做个轻判断:只要不是紧急或高风险,就让代理代我回。

复制

从这刻起,代理就是“我”:能同步进度、给出代码建议、甚至能拉会并预约日程。

小贴士:需要稳定口吻就把 temperature 调低;需要更灵动一点就略微上调,别贪大。

第 3 步:Git 提交信息?自动从 diff 生成

这一段极度上头。我在仓库的 post-commit 钩子里,先把暂存区的改动导成 diff,再 prompt 模型生成“像我写的”提交信息

复制

然后把 diff 喂给提示词:

复制

效果:每次 commit 都简洁、有信息量、语气统一。从此再也没有“fixed stuff”。

第 4 步:做“知识库+QA”的代码评审

当客户丢过来 PR 让给反馈时,代理也能顶上。我先把以往的代码评审意见做向量化索引,作为“评审经验”的可检索语料。

复制

随后我把新的 diff转成若干审查要点(比如“是否符合 SRP”“异常处理是否完备”),再去检索相似的历史意见,拼装为具体点评光这个环节,一周就省了将近 5 个小时。

第 5 步:会议让 AI 去“参会”,我只收要点

我用 Whisper 做录音转写(当然是提前告知并获同意),然后让模型把纪要、风险与行动项提炼出来。

复制

每次会后,要点自动落到 Notion。客户只觉得“效率高”,却没想到我不在。😂

第 6 步:发票、周报与文档,一键归档生成

最后一层,是把文档工作也彻底模块化。每到周五,我的脚本会自动收集:

  • 本周提交(commits)
  • 审过的 PR
  • 代理的往来消息
  • 会议纪要与行动项

然后交给模型生成每位客户的周报

复制

结构清晰、信息完整,读起来像真人写。那周我还收到了这样的反馈:

“真希望更多开发能像你这么会沟通。”

翻车现场

当然,并非完美无瑕:

  1. 语气不合拍:有位平时爱抖机灵的客户收到了一条过于正式的回信,直接问我“你还好吗?怎么这么像 ChatGPT”。——修正:为每位客户挂一个语气配置(冷/暖/活泼/严谨),进入 webhook 时先识别来源再选风格。
  2. 音频太糊:一次会议录音质量差,纪要就偏空泛。——修正:加了降噪与语音质量校验;不达标就打回重传或标注“需人工补充”。
  3. 需求误解:有位客户的改动请求被代理“理解歪”了。——修正:凡是有风险的改动,一律人工二次确认;代理只负责草拟方案与风险点,不直接合并。

结论:你可以“自动化自己”,但别真的把自己裁了——关键路径还是要人在回路

相关资讯

AI 时代下设计模式的逆袭:为何经典架构思想从未过时?

一、设计模式的“前世今生”:从被忽视到重新审视在软件开发的漫长历程中,设计模式曾经历过备受追捧、过度使用,乃至被部分开发者束之高阁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的问世,如同在软件开发领域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抽象工厂、装饰器等模式成为开发者们热议的话题,它们为解决常见问题提供了标准化的方案,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技术语言,让开发者无需每次都从零开始构思解决方案。
6/4/2025 2:00:05 AM
大模型之路

向DeepSeek学习深度思考-十大思维链模式和案例分析

在这个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职场决策、生活管理、技术变革等诸多问题的挑战。 当常规的直觉反应和零散的思考难以应对精密问题时,结构化思维链就像一柄思维解剖刀——它帮助我们在乱麻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混沌中发现隐藏的逻辑路径。 在我上一篇文章已经谈到,学习DeepSeek深度思考中CoT思维链的内容往往比最终的问题答案更加重要。
2/14/2025 5:00:00 AM
何明璐

全球首款GESP融合视觉传感器ALPIX-Pizol问世, 锐思智芯拓宽机器感知动态新视界

3月31日,领先的融合视觉传感器研发商锐思智芯® 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将全局曝光图像技术与EVS事件感知技术实现像素级融合的融合视觉传感器——ALPIX-Pizol®。 作为全球首款将出色的暗光性能、高帧率运动捕捉、高光比动态成像和超低功耗感知特性集于一身的视觉传感器,ALPIX-Pizol® 为低算力、低功耗端侧AI感知、超低功耗成像、无人机、机器人与智慧城市领域的前沿客户提供突破性的多模态融合视觉方案,赋能端侧AI与空间智能产业生态。 GESP像素设计 三合一模式,重构AI感知新维度ALPIX-Pizol® 是一款1/4英寸、由1.3M GESP™ (Global Event Sensing Pixel)像素组成的视觉传感器,它提供了图像、事件和融合等三种工作模式,每个工作模式下可以选择常规与低功耗设置,模式间可实现毫秒级切换。
3/31/2025 3:17:00 PM
新闻助手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