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刚刚发布长文,从一个协作式数学项目引发的社群现象出发,提出了一个观察现代人类社会的宏观框架。该框架认为,现代技术和激励体系在赋能个体与大型组织的同时,正在严重削弱小型组织的生态位,导致个体普遍面临疏离感、孤独感和无力感。
人类社会的四个尺度
文章首先提出一个粗略的划分,将人类社会视为四个不同尺度上实体间的互动:
1.个体人类2.小型人类组织:如家庭、朋友、本地社团、小型企业、临时项目组、小型在线社群等。3.大型人类组织:如大公司、政府、全球性机构、大型社交媒体等。4.大型复杂系统:如全球经济、环境、地缘政治、流行文化、科技集体状态等
一个脱离了组织支持的个体,只能维持在相当原始的生存水平。现代社会的物质便利——从食物、水电到互联网和长途旅行——都源于小型和大型组织提供的规模经济与劳动分工。同时,也只有通过组织,个体才能与宏观的复杂系统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乃至施加影响。
大型组织 vs 小型组织:体验天差地别
尽管都提供便利,但小型与大型组织的运作模式和带来的益处却有本质区别。
小型组织在提供一定规模经济的同时,因其规模通常在“邓巴数”之内,还能满足个体的社交与情感需求。身处其中的普通成员能感受到真切的联结,并有能力对组织方向产生实际影响。即使组织陷入功能失调,个体也有机会推动变革,或选择脱离。
大型组织则能提供远超小组织的规模经济,因此在经济效益上具备压倒性优势,对全球系统的影响也更为显著。然而,它们提供的社交与情感服务却缺乏满足感和真实性。除非个体拥有极高的财富、人脉或声望,否则几乎无法影响大型组织的走向。当一个庞大的组织出现问题时,修正其航向的任务会令人极度沮丧,而脱离或任其失败等选项也往往不切实际。
核心观点:失衡的现代社会生态
文章提出了一个核心理论:
现代世界的体系、激励机制和技术,在略微赋能个体和极大赋能大型组织的同时,以严重削弱小型组织为代价。
这导致小型组织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急剧萎缩,许多小型组织或影响力衰退,或被大型组织吸收。
这个失衡的系统带来了双重后果:
物质上,它提供了可观的舒适(尽管分配不均)和有限的个体能动性。
精神上,它在个体层面引发了普遍的脱节感、疏离感、孤独感,以及对未来的悲观心态。个体似乎只能通过残酷竞争,以获取堪比组织的财富或影响力,才能改变现状。
与此同时,大型组织开始填补小型社群消失后留下的真空,提供人造的社交与情感产品。这些产品与更真实的社交情感产品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之于天然食物——其本质是非人格化的,而先进算法与AI的广泛应用,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出路何在?
当前,许多社会议题的讨论框架,往往局限于大型组织之间的冲突、大型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对抗,或是对传统小型组织回归的怀旧。
文章认为,有一个视角值得更多关注:新兴草根组织的宝贵价值。
这些组织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内,为个体提供“软性”收益,如目标感和归属感。
2.对外,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渠道,将个体与更庞大的组织和系统联结起来。
因此,应当更加意识到,当一个小型组织向大型组织转型,或被并入一个更庞大的体系时,所面临的权衡与取舍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