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一凡 发自 副驾寺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刚刚,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公开亮相。 陈亦伦,硬核大厂出身的硬核创业者,在大疆担任机器视觉总工程师,在华为车BU任职首席科学家,在清华AIR研究院沉淀三年后,再次出发,携手昔日同袍李震宇,在2025年2月创立它石智航。 两位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携手,让它石智航一举成为AI最火爆赛道里,最受瞩目的明星,VC抢着投,晚了只能排队的那种。
  • 一凡 发自 副驾寺
  •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刚刚,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公开亮相。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陈亦伦,硬核大厂出身的硬核创业者,在大疆担任机器视觉总工程师,在华为车BU任职首席科学家,在清华AIR研究院沉淀三年后,再次出发,携手昔日同袍李震宇,在2025年2月创立它石智航。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两位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携手,让它石智航一举成为AI最火爆赛道里,最受瞩目的明星,VC抢着投,晚了只能排队的那种。不到半年,公布了两轮融资:
  • 天使轮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6亿元。
  • 天使+轮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4亿元。
3个多月吸金超17亿后,现在陈亦伦第一次以它石智航CEO身份公开亮相,在年度AI盛会WAIC谈及了很多具身智能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行业现状,透露有六大共识和非共识。 这是关注物理AI,关注具身智能,或者有志于从自动驾驶转向具身智能的人们,不可错过的一次分享。 具身智能的技术奇点正在到来 陈亦伦首先谈及,过去一年具身智能技术上有四大变化。 首先,全身控制全面进入AI时代。其次,端到端方面,移动端的自动驾驶系统端到端已全面上线产品,操作端的端到端在实验阶段展现出极大潜力。 此外,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的数据尚未饱和,依然存在Scaling Law,天花板还很高。 最后,有量产潜力的高自由度灵巧手方案已出现,且正在飞速迭代。 对此陈亦伦总结,认为具身智能当前正处于技术奇点到来的早期窗口。站在技术奇点到来前夜,行业已经在顶层技术栈上形成共识,但在落地实现上仍存在分歧,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技术快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那如何选择落地场景?陈亦伦介绍,它石智航的选择逻辑有主要是“三高”:
  • 高价值:用户非常在意的真实需求
  • 有规模:市场潜力大
  • 有难度:上一代机器人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陈亦伦表示,这三点逻辑上也是自洽的,因为高价值有规模的场景,往往意味着很高的技术难度,大概率也是上一代技术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陈亦伦表示,制造业就存在很多痛点,所以有希望成为具身智能第一个落地的商业场景。 如果该场景市场潜力巨大,那它石智航就能邀请优秀的人才一起用这一代的具身智能技术,解决上一代技术的遗留问题。 “优秀的人才”,也是陈亦伦认为当前行业缺乏的最核心要素。毕竟,具身智能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需要汇集各个技术领域的大牛,互相产生化学反应。 这其中自然包括自动驾驶。 陈亦伦表示,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在技术上同宗同源,开发经验上有很多联系。 首先,自动驾驶是具身智能的关键子任务,代表了移动和导航能力。今天很多商用的机器人,还在使用类似于扫地机器人的模块化分层方式,即利用SLAM+规则规划完成任务,其实应该切换自动驾驶端到端的AI实现。 其次,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提前踩了一个巨坑——AI需要定义在4D时空中,而不是2D图像内。自动驾驶的端到端系统,实际上就是统一了时空的感知、决策和规划。所有模态,不管是输入的视觉,还是输出的动作,都被统一在时空坐标系下。 具身智能也应该在物理世界里定义AI,与时间、空间和作用力等基本物理量相连,天然地将视觉、语言和动作等模态对齐,这种设计方式,才更偏向机器人的本质。 最后,是工程上能力的平移。陈亦伦透露,今天具身智能很多工程实践,都是从自动驾驶系统迁移获得的,比如两者底层的算力芯片、软件架构、通信中间件、快慢思考的异步推理系统、数据闭环等都可以直接复用。 作为自动驾驶大牛,陈亦伦从过去十年的经验出发,超前瞻回答了很多未来十年物理AI的问题。 这也是陈亦伦和背后的它石智航,自创业之初便引发行业持续关注的重要原因。 自动驾驶双雄携手,打造具身智能顶流 它石智航,2025年2月正式成立,1个月后即官宣完成天使轮1.2亿美元,刷新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最大天使轮纪录。 这是VC抢着投的结果,动作不快的投资机构,只能排到下一轮。本月初,它石智航对外官宣了天使+轮1.22亿美元。 据了解,这短短半年内,它石智航已打造两项核心成果:
  • 核心技术引擎:世界模型AWE(AI World Engine),「具身领域的GPT」。
  • 具身数据引擎:Human-Centric,以人为本采集真实世界具身数据,区别于GPT等模型获取互联网语料。
具身智能赛道火爆,天才云集,2025年方才入局,就能迅速拿出成果,刷新融资纪录,核心原因是背后的两位创始人: 创始人兼董事长李震宇,早年在华为从事网络技术研发,2007年加盟百度,一路升任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一手组建并长期领导自动驾驶事业部,为萝卜快跑今天领跑L4,打下雄厚基础。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创始人兼CEO陈亦伦,历任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华为自动驾驶系统CTO、清华大学AIR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如今在L2的“遥遥领先”,正是发端于他。 它石智航CEO陈亦伦首次发声: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踩了巨坑

两位创始人是自动驾驶不同维度的第一人,是最早在国内主导物理AI落地的幕后英雄,曾在华为并肩战斗,多年后再度携手,投身了新的物理AI浪潮。 这一次,他们将站在台前,再次将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相关资讯

构建人形机器人需要的三种电脑,英伟达都提供

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里,我们即将见证 AI 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
1/18/2025 9:07:00 PM
李泽南

清北团队进军具身智能,银河通用、灵初智能、星海图齐发力

具身智能创业如火如荼,技术路线是否收敛、以及数据来源的选择,都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 最近清华北大的团队密集发布了很多研究成果,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趋势。 23 年初成立的银河通用背后是前如布科技联创尹方鸣和姚腾洲、科学家是北大助理教授王鹤。
1/21/2025 11:00:00 AM
新闻助手

大摩具身智能机器人报告:35 家中国企业杀进全球人形机器人 100 强

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 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就对行业深度解析,并罗列了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股票名单。
2/15/2025 5:37:11 PM
清源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