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数据、模型与用户保护全攻略

译者 | 核子可乐审校 | 重楼生成式AI正在重塑企业运营模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现自动化、内容生成和智能决策。 从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到高级代码生成和创意设计,生成式AI正在通过提升效率与创新能力引发行业革命。 然而,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还有企业必须应对的重大安全风险。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数据、模型与用户保护全攻略

译者 | 核子可乐

审校 | 重楼

生成式AI正在重塑企业运营模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现自动化、内容生成和智能决策。从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到高级代码生成和创意设计,生成式AI正在通过提升效率与创新能力引发行业革命。然而,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还有企业必须应对的重大安全风险。

现实挑战在于,随着AI系统日益智能化和复杂化,其面临的威胁与风险也在持续演变。确保AI在开发与部署全周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提供实用的安全检查清单,帮助企业安全采用生成式AI技术。通过理解关键安全风险、部署必要技术并遵循最佳实践,企业能在释放生成式AI潜力的同时,确保数据、模型和用户安全。

检查清单分为两大类别:

• 生成式AI核心安全风险

• 生成式AI必要安全技术

生成式AI的核心安全风险

生成式AI引入了企业必须直面的新型安全风险,包括数据泄露、模型篡改和未授权访问等。若缺乏适当防护措施,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隐私与安全漏洞。

1. 数据隐私与合规风险

生成式AI可能暴露敏感数据,违反GDPR、HIPAA等法规要求。若AI模型未加防护地处理机密信息,企业将面临法律、财务和声誉风险。确保合规需要严格的数据处理、访问控制和定期审计。

例如,2023年三星员工误将机密数据输入ChatGPT,引发企业数据隐私与AI误用重大担忧。

应对数据隐私与合规风险的举措包括:

  • 使用角色控制限制AI访问敏感数据
  • AI处理前实施数据匿名化与加密
  • 审计AI交互是否符合GDPR、HIPAA等要求
  • 使用AI治理工具执行数据保护政策

2. 虚假信息与偏见

AI模型可能生成错误或误导性内容(即"幻觉")。若训练数据存在偏见,AI可能强化刻板印象并产生不公平结果。企业必须确保AI生成内容准确、符合伦理且无偏见。2023年某AI新闻网站就曾发布虚假文章,误导公众并严重损害到其公信力。

  • 定期测试AI模型的偏见与准确性
  • 使用多样且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 对关键AI输出实施人工审核
  • 建立AI伦理准则确保负责任使用

3. 未授权访问与滥用

一旦缺少安全措施,未授权用户可能访问AI模型,导致数据盗窃或篡改。内部人员与外部黑客均可能成为威胁来源,尤其是在API安全防护薄弱或配置错误等背景之下。某案例中,因API漏洞导致AI聊天机器人公开用户对话,隐私受到侵害。应对措施包括:

  • 强制对AI访问实施多因素验证(MFA)
  • 实施角色基础访问控制
  • 监控AI活动日志中的可疑行为
  • 定期开展安全审计与渗透测试

4. 数据投毒

攻击者可通过注入恶意输入破坏AI训练数据,导致模型输出被篡改。这可能引发偏见决策、虚假信息或可利用漏洞。某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投毒数据集操纵人脸识别系统,使其错误识别目标。相关防护策略包括:

  • AI处理前验证并清洗训练数据
  • 使用差分隐私防止数据篡改
  • 部署异常检测工具识别被污染数据
  • 使用验证过的多样数据集重新训练模型

5. 伪造“ChatGPT”与仿冒攻击

诈骗者制作伪造AI工具模仿ChatGPT等服务,诱骗用户分享敏感数据或安装恶意软件。这些仿冒品常以移动应用、浏览器扩展或钓鱼网站形式出现,甚至混入官方应用商店。安装后可能窃取登录凭证、财务信息或传播恶意软件。相关防护建议包括:

  • 仅从官方渠道使用验证过的AI工具
  • 教育员工识别假冒AI与钓鱼诈骗
  • 部署安全工具检测欺诈性AI服务
  • 向监管部门举报假冒AI平台

6. 模型窃取

攻击者可通过利用API漏洞分析响应来提取专有AI模型,导致知识产权盗窃和竞争优势丧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研究者已证明无需入侵设备运行即可窃取AI模型。该技术新颖之处在于,即使攻击者对支持AI的软件或架构毫无先验知识也可实施盗窃。"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数据、模型与用户保护全攻略

图一:模型窃取流程

上图展示了攻击者向目标模型发送大量查询并收集响应,利用输入输出数据训练仿制模型的过程,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盗窃和未授权使用。

防护方案包括:

  • 限制API访问并设置请求频率限制
  • 部署时加密AI模型
  • 使用水印技术追踪未授权使用
  • 监控API活动中的可疑提取模式

7. 模型逆向攻击

黑客可通过逆向工程AI模型恢复敏感训练数据,可能暴露机密或个人数据。某案例中,研究人员从人脸识别模型中重建面部图像,泄露训练用的用户隐私数据。Andre Zhou在其GitHub仓库中整理了模型逆向攻击相关资源与研究清单。

模型逆向攻击与模型窃取攻击的区别在于,逆向攻击通过分析模型输出反推训练数据,获取隐私信息;模型窃取攻击则通过查询响应复制模型功能,窃取知识产权。

相关防护步骤包括:

  • 使用差分隐私保护训练数据
  • 限制API响应以控制模型暴露
  • 应用对抗性防御措施阻止逆向攻击
  • 定期对AI模型进行漏洞评估

8. AI增强的社会工程攻击

AI可生成高度逼真的钓鱼邮件、Deepfake深度伪造视频和语音仿冒内容,使社会工程攻击更具迷惑性。某欧洲公司遭遇AI生成语音仿冒高管声音,成功授权22万欧元欺诈交易。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

  • 使用开源工具(如Google SynthId)或商业工具培训员工识别AI诈骗
  • 部署AI驱动的安全工具检测深度伪造内容
  • 对金融交易实施多因素验证
  • 监控通信中的异常模式

生成式AI中的必要安全技术

保护生成式AI需要综合运用加密、访问控制、安全API等技术。监控工具可捕捉异常活动,防御措施能抵御攻击。遵循隐私规范可确保AI使用的安全性与公平性。此外,还需关注以下技术方向以提升AI应用的安全水平:

1. 数据防泄漏方案

数据防泄漏(DLP)方案会监控并控制数据流,防止敏感信息泄露或滥用。相关实施建议包括:

  • 使用AI驱动的DLP工具检测并拦截未授权数据共享
  • 实施严格的数据分类与访问策略
  • 监控AI生成输出防止意外数据泄露
  • 定期审计日志中的可疑活动

2. 零信任架构

零信任架构基于身份、上下文和最小权限原则实施严格访问控制。相关实施举措包括:

  • 对AI访问实施MFA
  • 使用身份与访问管理工具执行最小权限原则
  • 持续监控并验证用户与AI交互
  • 网络分段限制AI系统暴露面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数据、模型与用户保护全攻略

图二:零信任架构

3. 加密与机密计算

加密技术保护静态与传输中的AI数据,机密计算在安全环境中保护敏感AI操作。相关实施建议包括:

  • 使用AES-256加密存储数据,使用TLS 1.2+协议传输数据
  • 采用硬件安全飞地处理AI任务
  • 实施同态加密实现隐私保护计算
  • 定期更新加密协议防范漏洞

总结

保护生成式AI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护数据、模型和用户安全,企业需持续优化安全策略,主动应对核心风险。具体包括部署强访问控制、数据保护政策和定期安全测试,同时开展充分研究确保满足自身需求与监管要求。遵循本文提供的检查清单,企业将可安全且创新地使用生成式AI技术。

原文标题: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otect Data, Models, and Users in the GenAI Era,作者:Boris Zaikin

相关资讯

2024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回顾2024年的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显著的趋势,特别是人工智能助手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代理的兴起,以及企业在选择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时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量。 以下是对行业专家Derek Topp关于这些趋势的深入解读。 一、人工智能助手的快速发展在2024年,我们见证了无数供应商竞相发布新产品,旨在创建、部署和维护基于通用人工智能(GenAI)的代理。
1/2/2025 11:39:32 AM
Harris编译

破解大模型隐私防线,华科清华联手实现微调数据90%精准识别

微调大模型的数据隐私可能泄露? 最近华科和清华的研究团队联合提出了一种成员推理攻击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大模型强大的生成能力,通过自校正机制来检测给定文本是否属于大模型的微调数据集。 NeurIPS24论文 《Membership inference attacks against fine-tuned large language models via self-prompt calibration》,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校正概率波动的成员推理攻击算法SPV-MIA,首次在微调大模型场景下将攻击准确度提高至90%以上。
1/6/2025 7:40:00 AM

Meta 宣布重启 AI 训练,利用欧洲用户公开内容

Meta 近日宣布,将开始使用来自欧洲用户的公开内容来训练其人工智能模型。 这一决定是对去年因数据隐私问题而暂停训练工作后的恢复。 Meta 表示,此次 AI 训练将主要依赖于在27个欧盟国家的成年用户所分享的公开帖子和评论。
4/15/2025 10:01:27 AM
AI在线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