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7月26日)——在今日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联合发布了一款集成时空感知与端侧算力的机器人行动中枢——“时空算力背包”,该产品将为机器人赋予动态厘米级精准定位和多模型协同推理能力,让机器人真正从室内走向室外,应用于物流配送、园区导航、自主巡检等更多场景。
(时空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走向室外)
WAIC:首款集成时空智能与算力的“背包”正式亮相
在WAIC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台,一个背着“背包”的人形机器人成为本届大会的焦点之一。它叫“青龙”,是国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在WAIC正式发布。今年的WAIC上,最新一代的“青龙3.0”焕新而来,不仅拥有了高性能的一体化关节,还背上了“时空算力背包”。
前不久,带着时空算力背包的“青龙”在千寻位置上海园区里,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快递小哥不用再跑楼,“青龙”在室外收下无人机送来的快递,步行到公司,按电梯将快递送到指定楼层;园区内容易迷路,“青龙”为来访者指路,以后甚至可陪同用户走到目的地;在园区巡逻,自主判断异常情况上报给园区监控平台。
千寻位置产品经理懿聪介绍,这款背包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让机器人能够精准感知户外位置,规划行走路线,实现在多类场景稳定工作、完成任务。三体套件里面则搭载了包括北斗卫星天线、板卡等时空智能硬件组合、7×24小时的北斗时空智能服务,以及为机器人巡检定制的“北斗+具身智能巡检平台”。
部署在背包里的算力,可以让机器人在端侧运行多类模型,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模型在端侧的推理,也可以实现端-边协同。
(“青龙”从无人机机巢取快递)
机器人不仅需要“大脑”,更需要“小脑”
以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具身机器人,正在从封闭式专用系统向通用化智能平台、从单一限制场景向复杂全域空间加速转型,这就要求机器人不仅拥有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还需要负责感知和行动的“小脑”。可以说,这款“时空算力背包”融合了“大脑”与“小脑”于一体。
2025年4月,千寻位置面向机器人行业免费开放时空智能三体套件SpatiX,助力机器人企业加速研发效率。在感知层面,融合北斗时空智能基础能力、视觉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多种技术,在室内外一体化环境中为机器人输出精准、可靠且安全的位置信息;在路径规划阶段,为机器人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和地图先验信息,帮助机器人合理地进行路径规划和自主行动。
(时空智能三体套件架构图)
2025年5月,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由国地中心、千寻位置、华为云等十余家机构及交大、复旦等高校联合发起的“格物-致知”通用具身智能开发平台成立,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与产业生态建设。
作为平台核心成员,国地中心与千寻位置基于“时空智能三体套件”联合打造了这款“时空算力背包”,并成功部署在青龙3.0版本上,配合机器人巡检平台能力, 对于具身智能后续产业户外场景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至今,核心难点是把数字驱动指令转化为物理世界的精准操作,这需要强大的时空感知和控制能力。千寻位置所提供的时空智能,是连接物理和数字世界中间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助力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里面,在不同需求中进行时空的规划、决策和控制,以实现他们所在的系统整体的智能。”
附:展览信息
7月26日至29日,千寻位置与国地中心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H3-B601展位设立联合展区,诚邀行业伙伴、媒体嘉宾及技术爱好者莅临体验。
关于千寻位置
千寻位置是全球领先的时空智能科技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8 月。公司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 GPS、GLONASS、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布全球的 6000 多座 GNSS 星基/地基增强站,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芯片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累计接入终端设备超过 24 亿。公司同时具备多传感器算法协同、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智慧城市、行业数字化升级等提供云芯一体、数实融合的全栈时空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www.qx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