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爆火后,OpenAI在AI大模型界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当地时间周一,OpenAI发布首个浏览器ChatGPT Atlas,正式进军AI浏览器赛道,与谷歌的Chrome直接竞争。
从过往OpenAI推出AI产品来看,有ChatGPT Search,还有独立客户端(Windows/macOS),所以说AI浏览器的诞生并不让人意外。
目前,对于Atlas大家关注的并非怎么研发的,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的,而是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基于自家的ChatGPT 客户端?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网页浏览器,亦或是基于AI问答的全新浏览器?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早在去年年底就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
OpenAI表示,Atlas的外观与使用体验与传统浏览器相似,但其最大特色在于以生成式AI 聊天机器人ChatGPT为核心构建。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何网页上直接调用ChatGPT,实现总结内容、提问或执行任务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Atlas不是简单地把ChatGPT融合进入,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
其一:点击“Ask ChatGPT”按钮,就能在任意页面右侧打开ChatGPT侧边栏。始终带着上下文理解的ChatGPT能读取你所在页面的详细内容,能帮你总结内容、解释信息,或者直接在当前窗口里处理任务。
其二:Atlas配备了网页代理功能。用户可通过agent模式让ChatGPT在浏览器中代为完成一些小任务。但目前该功能在发布初期仅对ChatGPT Plus、Pro和Business级别的用户开放。其三,Atlas配备了“sidecar”功能。此外,其还具备“浏览历史”功能,顾名思义ChatGPT可以记录用户访问的网站及其操作内容,并据此提供更个性化的回答。
OpenAI表示,目前,Atlas浏览器已经向全球macOS用户开放。Windows、iOS和安卓版本也将很快上线。
其实说到浏览器,其是一款很古老且很有标志性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浏览器的演进史,就是半部互联网的变迁史。今天,OpenAI发布“ChatGPT Atlas”的消息引爆科技圈,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产品上新,而是一个强烈的信号:AI正在试图重塑我们与互联网交互的核心入口——浏览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厂商早已嗅到风向,纷纷将AI深度植入浏览器:今年1月微软 Edge 在主流浏览器中率先打出了「AI 浏览器」的口号;随后360 创始人周鸿祎在一场直播中发布了号称AI化升级的 360 AI 搜索和 360 AI 浏览器;而Google 更是早在Chrome中集成“Gemini”,试图将搜索优势延续至AI时代。
时至今日,浏览器市场已形成以Chrome为首的一超多强格局。粗略统计,目前全球AI 浏览器的数量已经不下20个。
尽管前景广阔,但AI浏览器想要成为主流,仍需跨越数个艰巨的技术门槛:诸如,准确性与可信赖性方面: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是其在信息获取场景中的致命缺陷。浏览器必须提供精确的答案和可溯源的引用,确保每一句结论都有据可查。这需要更强的推理能力和事实核查机制;
复杂Web环境的兼容与交互:现代Web应用高度动态化且依赖复杂JavaScript。AI如何可靠地与这些应用交互、处理需要登录验证的页面、以及理解非结构化的多媒体内容,是巨大的工程挑战。
从目前发布的AI浏览器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所谓AI化的浏览器基本等同于一个AI功能插件的效果,以侧边栏、悬浮窗为形式,以网页总结、AI聊天、AI生成文本/图片等功能为主。这些功能不仅没用,且带来的实际体验也有限。
所以想要做一款主流的AI浏览器,甚至想尽快实现商业变现的AI浏览器,绝对不是简单的做功能的叠加,而要从定位、商业模式、服务层面做彻底的重构。
定位重构:浏览器不再只是访问网页的工具,而是一个能理解、规划、执行任务的智能代理;
商业模式迁移:随着AI能力的深入,浏览器可能逐步从广告驱动转向服务订阅或增值服务驱动;
服务分化:不同场景下将催生更专业化、定制化的AI浏览器形态。
一场关于AI浏览器竞争的大幕即将拉开。未来五年,十年,AI浏览器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