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Nature警告:AI「数据饥渴症」引爆学术宕机潮!90%知识库濒临崩盘

假如一个平日里宁静的图书馆,突然涌入一大群不速之客,他们不阅览、不沉思,只是一味地疯狂复印每一本书的每一页。 这喧嚣吵闹的场面,怎能不打扰那些正埋首书海、专心阅读的人们呢? 如今,学术网站正遭遇类似的「数字入侵」。

假如一个平日里宁静的图书馆,突然涌入一大群不速之客,他们不阅览、不沉思,只是一味地疯狂复印每一本书的每一页。

这喧嚣吵闹的场面,怎能不打扰那些正埋首书海、专心阅读的人们呢?

如今,学术网站正遭遇类似的「数字入侵」。

就在近日,Nature发表文章详细揭露了这些行为。

图片

文章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661-4

数字「蝗灾」席卷学术界

DiscoverLife是一个在线图像库,拥有近300万张珍贵的物种照片,是很多生物学家的科研生命线。

图片

然而,从今年2月开始,该网站每天都被数百万次异常访问淹没,页面加载缓慢,甚至彻底瘫痪。

当你试图打开一张稀有昆虫的图片时,却只能面对「服务器繁忙」的提示。

罪魁祸首是谁?

不是黑客,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群悄无声息的AI爬虫,正在疯狂「啃食」数据,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喂食」。

这些大量抓取数据的爬虫,正困扰学术出版商与研究人员,尤其是运营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其他资源网站的人。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西部大荒野,」PS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Andrew Pitts说。该公司为学术交流界提供经过验证的全球IP地址库,位于英国牛津。

「最大的问题是访问量实在是太大了,给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耗费资金,还干扰了真正的用户。」

那些运营受到影响的网站正在想方设法阻止这些爬虫机器人,减少他们造成的干扰。

但这绝非易事。特别是对资源有限的小机构来说。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小型机构可能会彻底消失。」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Michael Orr表示。

爬虫程序泛滥

互联网爬虫并非新生事物。

几十年来,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爬虫一直在扫描网页,助力信息检索。

然而,生成式AI的崛起引发了「坏爬虫」的洪流。

今年,位于伦敦的医学期刊出版商BMJ发现,其网站上的爬虫机器人流量已经超过了真实用户的流量。

BMJ的首席技术官Ian Mulvany表示,这些机器人激进的行为导致服务器超载,正常客户的服务也因此中断。

图片

不只BMJ,Highwire Press(专攻学术出版的互联网托管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交付总监Jes Kainth直言:「我们观察到坏爬虫的流量激增,这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开放获取知识库联合会(COAR)在四月份的报告中指出,在其调查的66个成员中,超过90%的成员表示曾遭遇AI爬虫抓取内容。

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成员因此经历了服务中断。

COAR执行主任Kathleen Shearer表示:「我们的知识库是开放获取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欢迎内容被再利用。但有些爬虫过于激进,正造成宕机等严重运营问题。」

图片

为何盯上学术网站?

数据是新石油。

这句话在AI时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LLM、图像生成器这些AI工具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而学术网站(期刊论文、数据库、开放知识库)成了「金矿」。

因为这些网站内容权威、新鲜,且往往结构化良好。

正如网络服务提供商Cloudflare副总裁Will Allen所言:「如果你的内容新颖或相关度高,对构建AI聊天机器人的开发者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这些爬虫往往通过匿名IP地址行动,绕过付费墙,甚至无视网站设置的robots.txt文件(用于规范爬虫行为)。

Wiley出版社的高级副总裁Josh Jarrett表示,他们发现爬虫试图获取订阅内容。4月,Wiley还发布声明,强调未经授权的非法爬取不可接受。

但精明的坏爬虫非常擅长绕过付费墙。

危机下的挣扎

面对爬虫洪流,学术网站在奋力自救。

但在许多情况下,限制机器人访问而不影响正常用户十分的困难。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集成一个文件,告知机器人哪些行为被允许或禁止。

但坏爬虫往往无视规则。

另一种方法是全面封禁所有爬虫类似的行为,但这种一刀切的行为又可能误伤合法用户。

Mulvany解释说,学者常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期刊(这意味着大量请求可能来自同一个IP地址),这种访问方式很像是机器人行为。

「我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护网站不被流量激增搞崩,又不能影响用户正常访问这些资源。」Mulvany表示。

「这事真挺烦人的,得花不少精力来减少这些风险。」

这些网站也可以屏蔽掉特定的爬虫程序,但需要首先区分善意和恶意爬虫。

Cloudflare和PSI公司正努力识别坏爬虫,但新型AI爬虫层出不穷,难以完全遏制。

「我们急需国际上达成关于AI公平使用和尊重这类资源的协议。」Orr表示。

「否则,长远来看,这些工具将找不到可用的训练资源。」

相关资讯

如何利用网络爬虫进行大规模LLM数据收集

大语言模型的 “智慧”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 想要打造一个能够理解真实世界的模型,就必须获取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互联网无疑是海量数据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网络爬虫收集大规模、适用于 AI 训练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筑牢坚实基础。
4/27/2025 4:05:00 AM
大模型之路

五个基于 LLM 的开源爬虫项目

由于互联网在技术、内容、渠道等方面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断在演变。 传统的爬虫大多时候都要根据网页进行定制开发。 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环,意味着要把有限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变化中,难以动态响应互联网的变化。
11/27/2024 4:17:00 PM
zone7

Meta 部署新网络爬虫机器人,为其 AI 模型收集大量数据

北京时间 8 月 21 日,近日,Meta 悄悄地发布了一款新的网络爬虫,用于搜索互联网并收集大量数据,为其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支持。据三家追踪网络抓取器的公司称,Meta 新网络爬虫机器人 Meta External Agent 于上月推出,类似于 OpenAI 的 GPTBot,可以抓取网络上的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例如新闻文章中的文本或在线讨论组中的对话。根据使用档案历史记录显示,Meta 确实在 7 月底更新了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公司网站,其中一个标签显示了新爬虫的存在,但 Meta 至今还没有公开宣布其新爬虫机器人。
8/21/2024 1:10:05 PM
余青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