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MPI打造全球首个自动化叶绿体合成平台,模块化高通量系统加速可编程作物设计

编辑丨&俯视一洼碧绿的池塘——这抹绿意来自于其中繁衍兴盛的藻类家族。 其中的叶绿体,植物细胞的「光动力装置」,在默默地生产代谢之外,也吸引到了合成生物学的注意力。 叶绿体合成生物学有望通过改善质体的功能来推进光合作用生物。
图片

编辑丨&

俯视一洼碧绿的池塘——这抹绿意来自于其中繁衍兴盛的藻类家族。其中的叶绿体,植物细胞的「光动力装置」,在默默地生产代谢之外,也吸引到了合成生物学的注意力。

叶绿体合成生物学有望通过改善质体的功能来推进光合作用生物。然而,由于遗传工具的稀缺和植物系统的低吞吐量,叶绿体工程工作面临局限性。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errestrial Microbiology)的研究者们正尝试让这个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了一套一套模块化高通量叶绿体工程平台, 能像拼装积木一样构建、测试上百种叶绿体基因组合,在短时间内筛选出高性能的「绿色系统」。

该研究以「A modular high-throughput approach for advancing synthetic biology in the chloroplast of Chlamydomonas」为题,于 2025 年 11 月 3 日发布在《Nature Plants》。

图片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5-02126-2

来改造叶绿体试试

叶绿体(chloroplast)是植物细胞的能量中心,也是碳固定和光合作用的核心场所。然而,它有一个科学家头疼已久的问题:难以被系统性地工程化

不同于细菌或酵母,叶绿体拥有自己独立的基因组和转录系统。这意味着,倘若要在叶绿体内导入外源基因,就会带来各种复杂低效甚至无用的的实验结果。

为了系统地表征数千个转叶绿体 C. reinhardtii 菌株中的遗传元件,该研究所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动化工作流程,专门用于叶绿体基因组的模块化和合成工程。通过自动化装配和筛选流程,他们一次性构建并测试了超过 140 种调控元件组合,包括启动子(promoter)、非翻译区(UTR)、连接序列和报告基因模块。

图片

图 1:生成和高通量表征转叶绿体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菌株的工作流程。

在三周内,通过在平板上同时筛选每种构建体的 16 个重复菌落,可以轻松将 80%的转化子驱动到同质叶绿体状态,仅观察到轻微的损失(总计约 2% 的损失)。使用此工作流程,挑取和划线所需的时间减少了约八倍(从每周 16 小时处理 384 个菌株减少到每周 2 小时),而年维护成本减少了两倍。

图片

图 2:建立叶绿体工程的基本工具。

团队所提供的库有超过 300 个组件,所有组件都符合常见的生物技术标准,因此该 DNA 库可以在其他实验室中轻松使用。

合成光呼吸通路

既然现在可以稳定地将多个基因组合到叶绿体中,并且预测其活性,团队将一个合成代谢途径引入了微藻的叶绿体中,作为他们的概念验证。

图片

图 3:设计和测试合成叶绿体启动子及叶绿体转化库。

在克隆转化后,团队从 10000 个菌落中选择了 1536 个作为例子,进行第二次筛选,最终获得 768 个测试例。虽然在三次重复荧光技术检测后,90% 的菌株微弱或无光,但也有 10% 显示了广泛的 mScarlet 荧光信号。在这其中,通过抽样,越有 82% 包含一个独特的序列,剩下的则表现出序列混合。

接下来,工程化的代谢途径使微藻在胁迫条件下更有效地吸收 CO₂,结果生物量产量几乎翻了一番——「涡轮增压微藻」。这表明对叶绿体代谢的靶向干预可以提高生产力。

这些发现不仅为叶绿体提供了超过 20 个额外的合成启动子序列,还证明了叶绿体中文库转化的强大力量,为叶绿体合成生物学和工程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未来的可编程作物

新的数据库为广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提高植物对热、干旱或强光的抵抗力、改善营养成分或增加产量。它还可以作为新型碳固定途径或高价值天然化合物生产的平台。

这一平台并不仅限于藻类,由于构建模块基于标准化 DNA 语法和兼容接口,它可以与植物叶绿体转化系统直接对接。这意味着未来科学家能在几周内完成对成千上万种基因组合的测试,然后选择最优模块用于作物改良。这种高通量策略在全球气候变暖、粮食压力增大的当下,或许会成为下一场农业革命的引爆点。

相关报道:https://phys.org/news/2025-11-automated-chloroplast-screening-platform-crop.html

相关资讯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交叉融合,一文综述即将到来的「技术创变」浪潮

编辑丨coisini当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纳米工程、CRISPR 基因编辑等未来塑造型技术正在崛起。 在合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与工程技术的交汇处,涌现出「技术创变」浪潮。 近期一篇题为《The coming wave of confluent biosynthetic, bioinformational and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ies》的研究综述聚焦芯片技术与合成生物信息工程融合的最新突破,探究了生物分子作为数字数据存储载体、芯片上细胞、混合半导体及下一代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发展前景。
4/15/2025 2:55:00 PM
机器之心

多中心医学图像分析模型,VFMGL框架破解数据孤岛难题,93.4% Dice系数的卓越表现

编辑丨&在众多中下游任务中,收到广泛而多样的数据集训练的基础模型表现出的强大性能,在医疗领域表现却不甚得人心。 受到到数据量、异质性和隐私问题等问题的严重阻碍,基础模型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桂林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江门市中心医院等推出了 Vision Foundation Model General Lightweight(VFMGL)框架,以促进各种医疗任务的专家临床模型的去中心化构建。
3/5/2025 5:48:00 PM
ScienceAI

11天实现18种广谱抗菌素设计,体外验证成功率94.4%,浙大侯廷军等用LLM方法从头设计AMP

编辑 | 萝卜皮大型语言模型 (LLM) 在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作为各种任务的多功能基础模型。 浙江大学侯廷军、谢昌谕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姜志辉等课题组组成的联合团队提出了 AMP-Designer,这是一种基于 LLM 的方法,用于快速设计具有所需特性的抗菌肽 (AMP)。 在 11 天内,AMP-Designer 实现了 18 种具有广谱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活性的 AMP 的从头设计。
3/7/2025 1:11:00 PM
ScienceA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