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硅谷精英放弃生娃!MIT女记者揭秘:人类只是AI垫脚石,世界很快就毁灭

有人说,AI是人类的未来。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AI正在奔向未来,留下的却是人类的裂缝。 它吞噬电力、污染水源、毁掉工作、扰乱情绪...它以「智能」的名义,接管人类的表达、判断与决策。

有人说,AI是人类的未来。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AI正在奔向未来,留下的却是人类的裂缝。

它吞噬电力、污染水源、毁掉工作、扰乱情绪...

它以「智能」的名义,接管人类的表达、判断与决策。

技术正在重写文明的脚本,却没人确定人类未来的结局。

而那些亲手打造AI帝国的人,已经悄悄做出选择:不生孩子,只因相信世界将不复存在。

图片

他们在想什么?

基于300 多次采访、7 年报道人工智能的经历,以及作为首个获得OpenAI深入访问权限的记者的观察,记者郝珂灵Karen Hao完成并出版了《AI帝国》一书。

图片

这本书探讨了OpenAI对可能弊大于利的技术进行巨额投资的代价

这本书差一点就未能面世。Hao起初以为自己能与奥特曼和OpenAI合作,获取一些正式的参与和采访资源,但最终他们拒绝了。

她坦言当时自己真的非常沮丧。但幸运的是,她身边的朋友鼓励她追求真相,成为优秀的记者。

随着这本书出版,她成了奥特曼的眼中钉。

在调查过程中,她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越来越多AI行业的技术高管选择不生育。

这种选择并非出于经济压力、个人选择或者社会观念,而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

他们认为,世界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了。

图片

在《AI帝国》中,Karen Hao揭露:「他们不打算要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久将不复存在」

在部分AI精英中,甚至形成了某种「末世型信仰」:

他们认为,AI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取代人类,成为这个星球更适合的主宰。

在这些人眼中,AI不是工具,而是下一阶段智能生命的雏形。而人类,不过是通向它的过渡体。

甚至部分人陷入某种扭曲的极端功利主义:

只要创造出道德水平高于人类的超级智能,就能「最大化世界的道德总量」,哪怕人类因此消亡。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但却真实地反映着现实:一群正在重塑社会的工程师们,早已悄悄放弃了与这个世界长久共处的念头。

当然,并非所有 AI 从业者都如此悲观或冷酷。也有很多人相信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能真正造福地球。AI的能力确实有可能加速科学进展,它的潜力令人振奋——因为它或许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范式转变。

但这足以成为他们当前行为的正当理由吗?

Hao并不这么认为:今日所行之恶,只待未来的AGI来弥补。而那个未来,也完全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那些AI高管之所以能轻易接受这种代价,是因为他们自己压根不会受到影响。他们有足够的财富去建造地堡。危机来了,他们早就备好了生存方案。

图片

奥特曼就坦诚自己有「末日避难所」

AI巨头

踩完底线,再说「对不起」

更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2024年夏天。

OpenAI发布新版本语音助手,声音酷似斯嘉丽·约翰逊在电影《她》中的嗓音。

发布当天,奥特曼在X上写下一个词:「her」。

图片

Scarlett Johansson从未想过要与硅谷的强大力量对抗。

图片

但这次,这位好莱坞明星愤怒难抑,透露她明确拒绝了为这个新AI助手配音的邀请。很快,该模型就被废弃了。约翰逊和一群律师击败了科技巨头。

最终,模型被紧急撤下,AI公司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低头。

Karen Hao在多次交涉失败后,才意识到:

OpenAI并不是真的欢迎调查,它只欢迎配合。

这场小冲突是《AI帝国:竞逐全面主导地位的鲁莽竞赛内幕》中众多故事之一。

这本482页的著作讲述了OpenAI及其创始人奥特曼的故事,关注了重大而令人担忧的真相:

· AI会抢走你的工作吗?  

· 会破坏你的心理健康吗?  

· 会通过其耗能巨大的服务器使环境陷入灾难吗?

对以上所有问题以及更多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我们如何治理人工智能?AI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改革了互联网的支柱。现在,它有望重塑社会许多其他关键功能,从医疗保健到教育,从法律到金融,从新闻到政府。

AI的未来——这项技术的形式——与我们的未来密不可分。 

有人替AI吞下恶意,回家后默默崩溃

AI越来越聪明,而有的人却活成了内容过滤器。

在大语言模型不断更迭的这几年,人们见证了太多奇迹:它会写歌、会演讲、能安慰孤独、能对答如流。

但在这场由人类吹响的智能竞赛里,我们悄悄制造了另一个职业:为AI擦拭「灵魂」的人。

在书中,Karen Hao还记录了一位肯尼亚内容审核员的故事。

为了替OpenAI清理训练数据,他每天要暴露在大量极端内容面前:仇恨、虐待、恋童癖..

最终,他情绪崩溃,妻子和孩子也离开了他。

图片

Hao听完他的讲述后,说道:「我回到酒店,哭了。这项技术正在撕裂人类的家庭」。

这一幕不是例外,而是模式。

它发生在不被看见的夜班、临时工与低薪外包之间。

内容审核,只是AI代价的一部分。

看见智能在成长,却看不见代价正在燃烧

在爱尔兰,有超过80座数据中心为AI的算力扩张提供燃料,全国五分之一的用电量都被他们耗掉。

一次简单的天气查询,相当于点燃一整个电网。

图片

有人讽刺道:「我们用一台柴油发电机,只是为了让机器告诉你:今天可能下雨」。

AI越发精准,代价也越发沉重。

只不过这部分,被藏进了服务器、冷却设备,和从不公布的能源报表里。

打着「开放」的旗号,做着最封闭的事

Karen Hao曾以为,OpenAI会是个例外。

OpenAI最初打着非盈利的旗号,宣称要「安全地构建人工智能,服务全人类利益」。

哪怕后来转为部分盈利,它的使命陈述依然挂着那几行字:「对所有人开放」「透明」与「去中心化」。

如果这是开放,那什么叫封闭?

她以记者身份走进了这家公司的旧金山总部。但她很快发现,「透明」只是公司装修风格的一部分。

没有员工愿意和她闲聊,就连员工食堂也谢绝她进入。

她试图与高层对话,想弄明白OpenAI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但她得到的不是清晰的答案,而是模糊的口号,以及奇怪的类比。

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就让这些高管手忙脚乱。

他们大谈特谈AGI(通用人工智能)——一种设想中由硅芯片驱动、具备类人意识的智能系统。

他们兴奋地描述AGI如何能解决医学、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但当Hao问他们到底打算如何实现AGI,又如何确保这项技术能公平地分发到社会中去时,回答却开始变得含糊。

有人含糊其辞地回应道:「火也是一个例子。它也确实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她忍不住写下自己的疑问:「这个一直号称与硅谷价值观对抗的组织,怎么听起来更像是硅谷本人?」

他们谈「未来」,却从不公布用掉多少水电

在《AI帝国》的结尾,Karen Hao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这些技术真的要塑造未来社会,那我们能否先知道,它们今天到底消耗了多少资源?

目前,AI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Meta、谷歌、亚马逊、微软四巨头,仅2025年上半年,用于AI的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已经达到百亿美元。

它们对电力和水力的消耗,已经超越人们的想象——甚至超越了国家电网本身的负荷能力。

图片

更讽刺的是,公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AI公司从未主动公布其模型运行所需要能源的真实数据。

在这种失衡结构中,科技公司一边主导「未来叙事」,一边却拒绝承担「现实成本」。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得知,与ChatGPT的一次对话,究竟烧掉了哪一条电缆,抽干了哪一条河流。

所有人都在谈AI的未来,却没有人清算它的现在。

这才是真正的危险,不是它会不会毁灭人类,而是它的毁灭过程,过于沉默。

而人类,似乎已经习惯,在沉默中交出一切。

相关资讯

硅谷大戏!Scale AI刚卖身就被集体拉黑,谷歌OpenAI无情断供

听说了吗? 不久前,Meta花费143亿美元收购了28岁少年Alexandr Wang创办的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近一半的股份。 别小看这个数据标注公司,这一笔交易让Meta在AI竞赛中直接提升了实力,瞬间成为焦点。
7/15/2025 9:47:22 AM

初级程序员的复仇!硅谷科技圈技术大佬神作:之前说的vibe coding都是放屁!代理军团来了!2025年底手动编码就会消失!

编辑 | 云昭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前天 Claude4 刷屏了,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Anthropic 的老大,Dario,时不时就会在keynote中就会引用一篇文章:《Revenge of the Junior Developer》,很有对抗感的一个名字,初期程序员的复仇! 本着刨根问底的精神,小编自然不会放过这篇能影响世界顶尖AI大佬的文章。 《Revenge of the Junior Developer》是Sourcegraph大佬、硅谷科技圈技术大佬、知名博主 Steve Yegge 在 2025 年 3 月发表的一篇深具洞察力的、有关 AI 编程进程的文章。
5/25/2025 10:25:49 AM
云昭

硅谷顶级AI天才成「团宠」:布林请吃饭,奥特曼约打牌

硅谷巨头们,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 如今,OpenAI、谷歌、xAI等公司不惜重金,争夺那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超级明星研究员」。 路透爆料称,顶级AI研究人员的年薪已突破天际。
5/26/2025 9:46:08 A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