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饿了么联创悄悄做了一家 AI 公司,专攻效率工具

前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我本以为他已经退休去享受生活了。 这种级别的创业者,早就实现财务自由。 早些年有朋友在饿了么,经常跟我讲饿了么创始人“四大饿”跌宕起伏的故事。

前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我本以为他已经退休去享受生活了。这种级别的创业者,早就实现财务自由。

早些年有朋友在饿了么,经常跟我讲饿了么创始人“四大饿”跌宕起伏的故事。后来饿了么被阿里巴巴收购,几位创始人陆续离开,圈子里关于他们的消息越来越少。

直到上周,看到一条新闻,才知道汪渊 Raymond 已经重新开始创业,而且方向是当红的 AI 应用,公司名叫:Orion Arm,主体注册在新加坡,主做海外市场。

Orion Arm 最近刚刚完成一笔 1100 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 1 亿美元。有趣的是,他们做的不是 Agent,不是当前热门的那些领域,而是纯粹的工具。

从 2023 年开始到现在,Orion Arm 发布了两款 AI 工具:日程管理类的 Toki 和新闻聚合类的 Syft。其中,Toki 用户量比较高,目前已经在全球市场上有超过 300 万的用户。

图片

2024 年,他们在国内的微信生态中短时间内测过日程管理的产品,当时好像叫 Dola,Toki 是后来改新的名字。由于微信生态不支持第三方应用以个人的身份集成进来,所以,当时 Dola 总被封杀。再后来,他们团队索性放弃国内市场,主做海外。

日程管理在国内用户里算不上高频刚需,但在海外市场,大多数人都有用日历管理时间的习惯。传统的 Google Calendar、Apple 日历这些工具,还是得靠用户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录入信息,先选时间段,再写具体的事情,操作起来有些麻烦。

我们公司用飞书,平时我在外面,用手机录入日历,就很不方便。一句话的事情,非得挨个填写。

Toki 用 AI 重新做了一遍日程管理。用户在 Line、WhatsApp、Telegram、iMessage 这些主流聊天工具里,直接发语音、文字,或者发一张图片,Toki 能自动识别关键信息,把内容写进日历、设置提醒,全程不需要手动输入。

比如用户发一张航班确认邮件的截图,Toki 能提取出发地、时间、航班号,然后自动生成提醒。临时改时间或者加安排,说一句话就能完成操作。

图片

这个体验很棒。对于高频使用日程的用户而言,Toki 降低了操作成本,让日历可以快速从人脑同步到数字系统。

如果飞书这样的产品,能够支持类似的能力,那对用户而言会方便很多。这些年来,日历这款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各个头部的日历产品大差不差。Toki 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这件事的技术门槛并不低。我昨天和智谱的朋友在中关村聊天,他提到,AI 模型容易幻觉,输入稍微复杂一点就容易出错。比如用户随手一句话,或者直接发个截图,系统要准确提取出时间、地点、事件,其实不是单靠大模型能力能解决的。

举个常见的场景,我们告诉 AI 先订个 30 分钟后去机场的日程,紧接着又说要把这个日程改到明天同一时间,大多数模型在这种多轮上下文里,很容易混淆。想把自然语言转成准确、结构化的日历信息,底层要做大量的数据预处理和工程适配。

像腾讯元宝虽然在微信里有入口,但目前还没法做到这种能力。为什么没有实现,我的一个推断是,这事没那么容易实现。

Orion Arm 还做了一款新闻聚合类的产品,叫 Syft。这个方向和日程管理完全不同,本质上解决的是信息爆炸的问题。

现在信息流动太快,尤其是做全球化产品的人,每天刷新闻、社交媒体,经常会遇到同一件事有十几二十条不同的报道,有时候标题都不一样,实际内容却大同小异。

图片

Syft 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这些多渠道、多语言的新闻先自动归类、去重,然后只推一条结构化的母语摘要给用户。

比如一个热点事件,平时你可能要在好几个 App、不同语言的网页来回切换,现在 Syft 自动做信息整合,不管你用什么语言,它都能处理出来比较完整、去掉噪音的结果。

和传统的新闻聚合产品不同,Syft 主打的一个特点是多语言、多文化场景下的信息整合。

它支持三十多种语言,能自动判断用户的内容偏好,甚至在母语摘要里尽量保留原有语境,减少误读。这种需求在海外做内容、或者经常要看国际新闻的群体里比较普遍。

国内现在也有不少 AI 新闻聚合工具,但基本还是中文单语,聚合方式主要靠关键词。Syft 用 AI 做去重和结构化,底层其实也有类似的工程难度,比如多语言实体识别、新闻事实归纳、上下文判断,这部分目前也很难单纯靠开源大模型搞定。

图片

日程管理、新闻聚合这两个方向,其实都不算新,但 Orion Arm  这家公司还是做出来了新的亮点,这对于我这样做工具的创业团队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参考。

他们盯的是效率工具里那些用的人多但没人认真优化过的场景,一步步把流程做短,复杂度做低。

工具型 AI 应用市场一直在,但大多数产品还是停留在加入口的阶段,真正把细节和复杂场景啃下来的团队不多。Toki 和 Syft 这类产品,实际就是用自动化、降低门槛的思路把老赛道做了一遍。

到现在,能让用户持续用下去的工具还是少数,核心看体验是不是够省事,能不能帮用户省下反复决策和操作。

还有很多机会。

相关资讯

飞书发布多款 AI 新产品,助力企业打造智能化办公新生态!

在7月9日的最新发布会上,飞书推出了多款令人瞩目的 AI 产品,包括知识问答、AI 会议、Aily 以及飞书妙搭等。 这些创新产品的推出,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日常运营需求,赋能其智能化转型。 飞书 CEO 谢欣强调:“我们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真正可用的 AI 产品,成为值得信赖的 AI 伙伴。
7/11/2025 11:13:20 AM
AI在线

DeepSeek很火,我来泼点冷水

从24年12月DeepSeek出圈以来,DeepSeek风潮越刮越勇,已有席卷全球之势。 各个大厂纷纷宣布自家接入DeepSeek,甚至有机顶盒企业也宣布自家产品接入了,市场情绪一度高涨。 在自媒体上,以DeepSeek为噱头卖课的,教人如何使用DeepSeek提示词的,或者利用DeepSeek 其他AI工具做自媒体赚快钱的,各种案例不胜枚举。
2/14/2025 9:17:16 AM
写文章的老张

Manus肖弘:套壳也要与时俱进!AI产品演进有规律、可预判,把握提前入场的窗口期!不跟风向:做自己最重要!

编辑 | 伊风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22年9月,肖弘看到了一篇报道红杉美国的文章,其中说:生成式 AI 会改变世界。 肖弘将这篇文章转发给了他的联创,两人开始着手研究起AI这一领域和方向。 “蝴蝶效应”由此开始,直到Manus在AI圈掀起了一场飓风。
3/10/2025 1:02:14 AM
伊风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