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比马斯克Neuralink工艺更先进!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用意念操控万物的“脑机接口”,就这样离我们更近了? 据央妈最新报道,我国已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一位因意外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子,现在仅凭意念就能玩五子棋游戏、发短信等等。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完成。

用意念操控万物的“脑机接口”,就这样离我们更近了?!

据央妈最新报道,我国已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一位因意外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子,现在仅凭意念就能玩五子棋游戏、发短信等等。

图片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完成。

其成功标志着,除了马斯克的Neuralink,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而且所植入的神经电极目前全球尺寸最小、柔性最强——

植入体仅硬币大小(为Neuralink产品1/2),超柔性电极约为头发丝的1/100(超过Neuralink百倍)。

比马斯克Neuralink工艺更先进!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对于这一新进展,网友们除了纷纷感叹科幻照进现实,更有脑洞大开的同学表示:

以后能直接把课本植入进去了(不想学可以直说~doge)

图片

幻想归幻想,但目前已经能确定下一步研究方向——

短期会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使他可以在物理生活中完成抓握、拿杯子等操作。

长期还可能涉及对复杂物理外设进行控制,例如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控制,拓展生活边界。

而以上这些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团队在脑机接口软硬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用上了半导体加工工艺

作为一种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团队在硬件设计上核心追求一个目标:

最大程度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

就是说,所植入的神经电极需要尽可能小、尽可能柔软。

而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新研制的神经电极已达到“全球尺寸最小、柔性最强”的水准。

其横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1/7,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尺寸仅约头发丝的1/100。

图片

并且新研制的植入体仅硬币大小,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为Neuralink产品的1/2。

图片

按照团队的说法,半导体加工工艺+先进技术,电极进入大脑后“几乎没有异物感”。

神经电极利用了半导体加工工艺,将电极尺寸加工到跟大脑中神经元组织相似的大小。

同时,神经电极的柔软程度,跟大脑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力是同样量级。这样保证它既小又柔软,在大脑中可以长期稳定工作。

当顺利完成电极植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长期稳定运转。

要知道马斯克的Neuralink在这方面已经翻过车,几乎临床试验刚迎来100天,受试者体内的电极连接线就出现“脱落”现象。

而导致各种故障的最大因素,无疑在于一般的微尺度传感器容易被体液腐蚀。

对此,团队依旧是在设备工艺结构等方面下功夫。

我们把半导体领域的一些可靠标准、技术,引入到核心器件的加工中,保证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精细信号采集能力。

一言以蔽之,由于引入了半导体工艺,新的神经电极具备长时间信号采集能力。

研究人员透露,目前这款设备植入脑中的使用寿命为5年

另外除了硬件,团队通过优化算法来保证实时人机交互。

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实时在线解码,即系统需在十几毫秒窗口期内完成神经信号的特征提取、运动意图解析及控制指令生成全流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建立毫秒级高精度响应的闭环控制链路,适应神经信号的非平稳性。

对此,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框架,创造性实现了神经解码器的动态优化(采用自适应调节机制)。

总之在最新临床实验中,这位因高压电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37岁男性已经初步验证了设备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团队表示,自今年3月其大脑植入脑机接口设备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术后至今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的情况。

而且仅用2—3周的适应性训练,受试者便可以通过意念控制触摸板在电脑上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

达到了跟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

不过有一说一,相关效果仍然需要更长时间验证~

还能继续升级换代

事实上,在正式展开临床试验前,该设备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已经在猕猴中得到验证。

当然更关键的是,它还验证了植入体通过二次手术升级换代的可行性

具体而言,当第一次植入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植入体从猕猴大脑中安全取出;然后更换新植入体并在同一个颅骨开孔位置完成二次植入。

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系统持续运行稳定,同样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的情况。并且经过特殊训练的猕猴,也能快速适用新系统并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

也就是说,即使5年设备试用期到了,也能继续更新换代。

未来,该研究有望显著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等群体的生存质量。

相关资讯

Meta全新脑机接口模型,挑战Neuralink!无需植入芯片实现「心灵感应」

脑机接口一直是全球关注的新技术。 尤其是有着马斯克光环加持下的Neuralink,更是备受瞩目。 几天前,Neuralink发文称,过去一年中已经有三名瘫痪患者接受了Neuralink的植入。
2/14/2025 9:15:00 AM
新智元

神经驱动的图像编辑:结合脑机接口与扩散模型的创新方法

传统的图像编辑需要用户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大量的手动操作能力。 近年来,虽然生成模型的发展使得基于指令的图像编辑变得更加高效,但这些方法仍然依赖于用户输入大量的文本提示、视觉参考或物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像编辑的效率和可访问性。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脑机接口(BCI)技术来实现图像编辑。
8/1/2025 9:25:00 AM

「机械飞升」18个月后,马斯克首位脑机植入者重磅发声:我重生了!

Noland Arbaugh是Neuralink第一位接受脑机芯片植入的受试者。 他最近接受了《财富》杂志的专访,深入交流了神秘而科幻十足的Neuralink的幕后故事。 作为最前沿科技的深度参与者,他对人性在赛博时代有怎样的独特体悟?
8/25/2025 9:14:00 A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