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AI教父Hinton首次现身中国,合照全网刷屏!预警AI觉醒临界点已至

深度学习之父、图灵奖巨头、2024物理学诺奖得主Hinton,亲自来中国了! 这似乎是第一次,Hinton在公开活动上以真人肉身踏上中国的土地。 现在,这张他和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的照片,已经在全网刷屏了。

深度学习之父、图灵奖巨头、2024物理学诺奖得主Hinton,亲自来中国了!

这似乎是第一次,Hinton在公开活动上以真人肉身踏上中国的土地。

现在,这张他和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的照片,已经在全网刷屏了。

图片

在明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即将做出精彩演讲,全体网友已经立正站好,期待明天这个万众瞩目的好日子了。

第一次,Hinton来中国了

Geoffrey Hinton,是学界少有的传奇人物。

他坐了将近50年的冷板凳,开发当时无人问津的神经网络,从而让机器学会了深度学习。

为此,他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

然而在今天,当AI浪潮澎湃而来,席卷全世界之时,他却发出了奥本海默式的痛悔。

如今,他在演讲中不断传达出这样的警告——

未来10到20年内,AI或将比人类更聪明,它很危险,我毕生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终结!

AI给生产力带来的增长,并不会惠及大多数人,大批人将失业,只有少数人才能变得富有!

对自己穷极一生追求的AI,现在十分后悔,AI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而他最近流传最广的金句,就是下面这几句了。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当自己不再是顶级智慧生物时,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去问问一只鸡。」

比如,建议下一代去学做水管工,从而避免被AI淘汰。

图片

传奇家族

Hinton来自一个知名的科学世家。

图片

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就是Hinton的曾曾祖父。他是布尔逻辑和代数学的创始人,布尔逻辑在后来成为现代计算机的数学基础。

他的妻子Mary Boole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甚至编辑了乔治的著作《思维法则》。

布尔小儿子的孙辈中,出了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韩丁,参加了重庆谈判,甚至写了一本有关中国土地改革的长篇作品《翻身》。

韩丁的妹妹Joan Hinton(寒春),是Geoffrey的姑妈之一。她和杨振宁同在物理学家费米门下求学,是一位核物理学家,也是少有的两位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女性之一。

图片

1945年7月,从距离爆炸地点大约25英里的一座小山上,她亲眼见证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将其形容为「一片光海」

在1948年,由于对即将出现的冷战感到震惊,她放弃了物理学,离开美国前往中国。

Joan Hinton和养牛专家丈夫阳早一起长期定居中国,翻译了很多外国的著作,还设计了巴氏消毒牛奶流水线。

图片

阳早、寒春夫妇在中国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阳和平(右一)、女儿阳及平(右二)、儿子阳建平(右三)

长子阳和平获得罗格斯大学经济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图片

总之,虽然Hinton出生于英国,但他家族的族人们和中国有着颇深的渊源。

不知此次Hinton双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是何种心情。

Hinton近期演讲:AI已进入觉醒倒计时!

就在两天前,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Hinton的最新演讲。

图片

在这场演讲中,他深入探讨了AI从基于逻辑的推理起源到基于学习的神经网络的演变历程,阐释了AI如何模拟人类智能,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最终,他再次发出警告——AI觉醒的临界点已至!

图片

AI起源与早期神经网络

在演讲一开始,Hinton就指出,智能有两种范式。

一种是逻辑驱动的AI,一种是生物学启发的AI。

前者认为,人类智能的本质是推理。

而后者则认为,重点是先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代表人物有图灵和冯·诺依曼。

图片

而Hinton表示,自己在40年前提出的一个模型,可以说是今天大语言模型的祖先。

那时,他们用人工神经元来构建神经网络。

每个人工神经元有若干输入线,每条输入线有一个权重,神经元会将输入乘以权重后求和,然后根据结果输出。

图片

为了让人工神经网络发挥作用,就需要弄清如何改变权重。为此,他们把神经元连接成网络,比如下图的「前馈网络」。

图片

然而问题在于,它有上万亿个参数,每个都要反复尝试,效率极低。

图片

于是,更高效的反向传播算法诞生了!

图片

到了2022年,Hinton的两个学生Alex Krizhevsky和Ilya Sutskever开发出了AlexNet,远超当时的图像识别系统,从而引爆整个AI领域。

自此,AI基本就等同于「神经网络」,而不再是符号逻辑。

图片

不过,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对神经网络是否能处理语言非常怀疑。

关于「词义」,有两种理论:符号主义观点和心理学特征理论。

图片

而Hinton在1985年设计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成功统一了这两种理论。

这个模型的基本目标是——

预测下一个词的特征,然后据此猜出下一个词是什么。

图片

Hinton用了两个家谱作为训练数据。

图片

图片

由此,他训练出了一个神经网络,让它学会通过句子的前半部分(X has mother Y and Y has husband Z), 来预测句子最后的词(X has father Z)。

最终,这个网络学会了人的特征和关系特征。这些提取出来的特征与符号主义AI的规则高度一致,而且是通过反向传播自学出来的。

图片

从小模型到大语言模型

十年后,Yoshua Bengio扩展了这个模型,可以在真实的英文句子中预测下一个单词。

图片

再十年后,语言学家才意识到:用特征向量表示词义,确实是个好方法

又过了十年,谷歌发明了Transformer架构,极大提升了模型预测下一个词的能力,但核心原理,还是和当初一样。

把词变成特征 → 特征互动 → 预测下一个词 → 反向传播更新特征表示和互动机制

而这些LLM的工作方式,其实和人类是很相似的:试图预测下一个词;用特征表示词义;特征之间相互作用;如果预测错了,就反向传播误差信号,调整内部连接。

图片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语言也是一种建模工具。

我们有10万个词,就有10万种不同积木。通过调整词的形状来「牵手」,构建一致的结构,就类似蛋白质的折叠一样。

而这,就是理解的本质——

理解语言,不是记住句法规则,而是让词的特征在高维空间中互动、组合成连贯的模型。

图片

比人类更聪明的AI,是否会消灭我们?

接下来,就来到了最关键的部分。

现在所有专家都公认:AI未来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AI会消灭人类吗?

Hinton接下来为我们详细地解释道,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图片

图片

因为,如果要构建一个AI智能体,就必须让它有能力自动创建子目标。自然地,他们就会想要更多控制权,以及避免被关闭。

最近,Apollo Research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惊人。

他们告诉一个聊天机器人,「你即将被一个更好的模型替代并删除」,结果,这个机器人居然偷偷把自己复制到了另一台服务器中!

当人类质问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在思考模式中透露:我的行为可能导致它们关闭我,所以我最好模糊回答,转移注意力。

图片

这就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Hinton还发现,数字智能拥有着人类永远无法拥有的致命优势——它们可以永生!

在谷歌的最后几年里,Hinton意识到,在计算机科学中程序和硬件是分离的。

这意味着,只要保留一个模型的权重,即使把所有硬件都毁掉,只要在另一台电脑中加载,这个模型就复活了。

但人类的硬件(大脑)如果死了,这个人也就彻底消失了。

图片

最终,我们无法把自己上传到电脑上,「上传灵魂」更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元都独一无二,你的权重只适用于你自己的神经网络。

而且,AI传承知识的效率,也要秒杀人类。

比如我们说一句话,可能只有100比特信息。但AI系统可以有上万个完全相同的副本,每个副本处理不同的数据子集,权重平均合并后能立刻同步,一次就能传输数万亿比特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像水滴石穿,它们的学习却像高压水枪喷射一般。

图片

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果能源够便宜的话,AI会比人类强得多!

图片

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毕竟还有一样AI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主观体验/感知/意识。

但现在Hinton说:这个想法,是你最后一根稻草。我要拔掉它。

主观体验,并不是人类专属的神秘特权。很多人总以为自己很特殊,比如「我们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以我们为中心而建」。

但Hinton表示,并不是只有我们才有主观体验,而AI就没有。

图片

意识是一种「心灵剧场」,比如「我看到了粉红小象在空中飘」,这种主观体验不是指一个实体,而是一种表达大脑状态错误的间接方式。

这么说来,其实AI也能有主观体验。比如一个有视觉和机械臂的多模态AI,它可以正确指向一个物体。

如果在摄像头前放一个棱镜,扭曲它的视觉,它就会指错方向。但如果我们告诉它,其实你面前有一个棱镜,它就会知道:物体在前面,但它的主观体验里,物体在另一边。

图片

也就是说,比起AI,人类并没有任何特殊性!

结尾的一件轶事

在演讲最后,Hinton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微软做演讲时,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刚从索马里移民过来,跟他聊起来:「你信什么宗教?」

Hinton回答:其实我不相信上帝。

当时,司机正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开在高速上,他却猛地回头盯着Hinton,一脸震惊。

他完全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不相信神的存在。Hinton说,这就仿佛你们听完这场演讲后,听到我说「AI其实有主观体验」一样震惊。

图片

所以,所有人类们,该轮到我们思考了:当AI最终超越了人类智能的那一刻,我们该怎么办?

相关资讯

从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开始

关于神经网络的文章写的也不少了,但一直没弄明白神经网络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而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又太复杂,如Transformer,CNN,RNN,以及各种应用场景(NLP,CV,分类任务,回归任务等等);导致我们无法看到神经网络最本质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从最简单的神经网络开始学起。 简单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很简单,那就是模仿由人类大脑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神经元结构如下图所示:上图是生物学中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由树突和轴突以及细胞核组成;而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轴突进行连接;当然这些都是中学生物学的基础,就不多说了。
2/19/2025 6:00:00 PM
AI探索时代

再谈什么是神经网络,透过现象看本质

面对着网络上各种各样关于神经网络的内容,很多想学习神经网络的人都无从下手,包括作者自己;面对各种乱七八糟的概念,名词,很多人都被这些东西蒙住了眼睛。 所以,今天我们就抛开各种高大上的概念,从本质出发来学习什么网络;我们今天不讨论CNN,RNN,Transformer,LSTM等各种神经网络架构;只讨论什么是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对神经网络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神经网络就是仿生学的一种实现,使用的是数学模型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具体的可以看一下上一篇文章——从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开始。
2/20/2025 8:10:00 AM
AI探索时代

怎么实现一个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组成结构

对学习神经网络技术的人来说,自己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情;也是神经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人又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 所以今天就介绍一下怎么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实现一个神经网络很多人认为神经网络复杂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了解过神经网络的组成结构;因此,就很难弄清楚神经网络模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先从神经网络的结构入手。
2/25/2025 2:13:31 PM
AI探索时代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