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停止提示词优化,开始系统设计:五种切实有效的智能体AI模式

当我刚开始使用大语言模型(LLMs)时,曾天真地以为关键在于写出完美的提示词。 只要给足上下文,模型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对吧? 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刚开始使用大语言模型(LLMs)时,曾天真地以为关键在于写出完美的提示词。只要给足上下文,模型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对吧?

事实并非如此。

早期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向一个高级自动补全工具堆砌文字。输出内容看似智能,实则毫无理解可言。它无法规划、调整或推理,哪怕措辞稍有变动,整个输出就可能崩塌。

我所欠缺的是结构化思维。智能并非简单地输出答案,更在于答案的形成过程——过程本身至关重要

这一认知引导我探索智能体AI模式(agentic AI patterns)——这些设计技巧能赋予大语言模型更强的目的性,让模型具备规划、反思、使用工具甚至与其他智能体协作的能力。它们帮助我摆脱了脆弱且效果不稳定的提示词,转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系统设计。

以下是对我影响最大的5种模式,我将以实用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

1. 反思(Reflection):让智能体学会自查

你是否曾向ChatGPT提问,读完答案后觉得“听起来不错……但总有些不对劲”?

这正是反思模式的用武之地。这是一个简单的技巧:让模型在最终输出前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

基本流程:

  • 提出问题。
  • 让模型给出答案。
  • 然后再次提示:“这个答案完整吗?有没有遗漏?如何能更好?”
  • 让模型自行修改。

这并非堆叠模型或增加复杂度,只是让它仔细检查自己的工作。说实话,仅此一点就能减少大量草率的错误,尤其在代码、摘要或任何细节密集型任务中效果显著。

不妨把这想象成给模型一个暂停键和一面镜子。

2. 工具使用(Tool Use):别指望模型无所不知

你的大语言模型不可能知道数据库里的内容、你的文件信息或今日头条。但这没关系——因为你可以让它自己去获取这些信息。

工具使用模式将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工具连接起来。这样,模型就不会凭空捏造,而是可以查询向量数据库、在REPL中运行代码,或调用外部API,如Stripe、WolframAlpha或你的内部端点。

这种设置确实需要一些基础架构:函数调用、路由,可能还需要LangChain或Semantic Kernel之类的工具,但回报丰厚。你的智能体将停止猜测,开始获取真实数据。

人们总以为大语言模型天生就该很聪明,其实不然。但当它们能使用合适的工具时,会变得聪明得多。

3. 反应(ReAct):让模型在行动中思考

反思很有用,工具也很有用。但当你让智能体在循环中思考和行动时,效果会更好。

这正是反应模式的核心:推理+行动。

模型不再一次性给出所有答案,而是逐步推理,并根据学到的新知识调整行动。

例如: 目标:“查找用户最近的发票。” 步骤1:“查询支付数据库。” 步骤2:“嗯,结果已过时。最好请用户确认。” 步骤3:调整查询,重复操作。

这不仅仅是回应,更是一种导航。

要让反应模式发挥作用,你需要三个要素:

  • 工具(用于采取行动)
  • 记忆(用于保存上下文)
  • 推理循环(用于跟踪进度)

反应模式让智能体更具灵活性。它们不再拘泥于固定脚本,而是思考每一步,实时适应,并根据新信息进行调整。

如果你想构建超越一次性快速回答的系统,这就是你需要的模式。

4. 规划(Planning):让智能体学会未雨绸缪

大语言模型在快速回答方面表现不错,但对于任何涉及多步骤的任务,它们就力不从心了。

规划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

模型不再一次性回答所有问题,而是将目标分解为更小、更易处理的任务。

假设有人问:“帮我推出一款产品。”智能体可能会回应:

  • 定义目标受众
  • 设计着陆页
  • 设置电子邮件营销活动
  • 起草公告文案

然后它会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部分。

你可以将规划融入提示词中,或者让模型自己制定计划。如果能将计划存储起来,让智能体日后能从中断处继续,那就更好了。

规划模式让你的智能体从被动的助手转变为主动的执行者。

对于工作流和任何需要多步骤的任务,都适合使用这种模式。

5. 多智能体(Multi-Agent):组建团队协同工作

既然可以依靠一个智能体,为什么不组建一个团队协同工作呢?

多智能体设置为不同的智能体分配不同的角色,每个智能体负责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它们协作——有时甚至会争论——以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典型设置:

  • 研究员收集信息
  • 规划师制定步骤
  • 程序员编写代码
  • 审核员全面检查
  • 项目经理: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这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设置。即使是基本的协作也能奏效:

  • 给每个智能体命名并分配任务。
  • 让它们通过控制器相互通信。
  • 观察它们如何迭代、评判和完善。

当它们出现分歧时,奇迹就会发生。因为这时候,你会获得更深刻的见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想尝试吗?这里有个简单的起点

假设你正在构建一个研究助手。以下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设置,能将这些模式付诸实践:

从规划模式开始 提示:“在回答前,将这项研究任务分解为清晰的步骤。” 例如:“1. 定义关键词;2. 搜索最新论文;3. 总结研究结果。”

使用工具使用模式 将其与搜索API或向量数据库连接,让它获取真实事实——而非编造信息。

添加反思模式 每次回答后,提示:“有什么遗漏吗?怎样能更清晰?”然后让它重新生成。

结合反应模式 让智能体在步骤之间思考。“结果看起来不够深入——用新术语再试一次。”然后再次行动。

(可选)扩展到多智能体 一个智能体负责撰写,另一个负责评判。 它们相互交流、争论,输出结果会越来越好。

就是这样。你已经有了一个可行的最小可行产品(MVP)。不需要复杂的框架,只需巧妙的提示词、基本的粘合代码和清晰的角色分配。你会惊讶地发现,大语言模型的表现会让你更加自信。

总结一下

智能体设计并非要让模型变得更聪明,而是要设计出更好的系统。这些系统能够管理复杂性、在过程中适应,并且不会因第一个意外输入而崩溃。

这些模式帮助我不再将大语言模型视为魔法盒子,而是将其视为更大流程中不完善的组件。它们并不完美,但如果给予适当的结构,就能发挥强大的作用。

因为真正的智能,存在于你为模型构建的框架中,而不仅仅是模型本身。

智能不仅存在于模型中,更存在于设计里。这一点既令人沮丧,又让人感到自由。

相关资讯

PNAS顶刊 | 抗体中和活性提升1000倍,百奥几何生成式AI高效反击病毒新变种

编辑丨Science AI近日,百奥几何(BioGeometry)携手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朱建伟团队,基于生成式 AI 驱动的抗体优化策略,在短时间内精准优化 8G3 抗体,实现其对最新病毒变异株 JN.1 的中和活性 1000-1500 倍的跃升。 相关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1】,继 CR3022 抗体、肿瘤抗原 5T4 纳米抗体【2】等多个优化案例后,再次证明了生成式 AI 驱动抗体工程的广泛适用性和变革潜力。 论文地址: AI 抗体工程:精准优化 8G3 抗体,中和活性提升 1000-1500 倍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快速进化和新变种的不断产生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大多数早期开发的抗体已无法精准识别并有效结合目标,导致中和能力大幅下降。
2/10/2025 2:53:00 PM
ScienceAI

新手必看:用DeepSeek轻松产出爆款,三分钟掌握自媒体全流程

今天来分享如何利用 DeepSeek 高效创作自媒体文章,自媒体账号的打造和内容创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本文将详细拆解如何利用 DeepSeek 完成从账号定位到爆款内容创作的全流程,帮助你快速脱颖而出。 一、账号定位与赛道分析:知己知彼,精准切入1.
2/19/2025 12:07:56 AM
宇宙之一粟

月之暗面开源改进版Muon优化器,算力需求比AdamW锐减48%,DeepSeek也适用

算力需求比AdamW直降48%,OpenAI技术人员提出的训练优化算法Muon,被月之暗面团队又推进了一步! 团队发现了Muon方法的Scaling Law,做出改进并证明了Muon对更大的模型同样适用。 在参数量最高1.5B的不同Llama架构模型上,改进后的Muon算力需求仅为AdamW的52%。
2/24/2025 9:15:00 AM
量子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