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Nature:谷歌学术正在被AI工具颠覆

曾经每天都用谷歌学术的科学家们,正在转向新的AI工具。 就在谷歌学术迎来20岁生日之际,Nature却担忧发文:谷歌学术能否在人工智能变革中活下来? 没错,每月访问量超过1亿次的谷歌学术,正在被AI工具悄然颠覆。

曾经每天都用谷歌学术的科学家们,正在转向新的AI工具。

就在谷歌学术迎来20岁生日之际,Nature却担忧发文:

谷歌学术能否在人工智能变革中活下来?

图片

没错,每月访问量超过1亿次的谷歌学术,正在被AI工具悄然颠覆。

  • 2015年,艾伦AI研究所推出了Semantic Scholar;
  • 2022年,OurResearch推出OpenAlex;
  • 近来又推出了consensus、Emergent Mind等科研AI助手;
  • ……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计算社会科学家Jevin West表示,即使自己每天都在用谷歌学术,但是:

鉴于一些新的AI工具的到来,现在,也许是谷歌学术作为主要搜索引擎被推翻的时刻

Nature:谷歌学术正在被AI工具颠覆

可以看到,几个流行的AI工具正在实现科学家们眼中,“我们希望谷歌学术去做的事情”。

稍远的有,2015年艾伦AI研究所推出了Semantic Scholar,以及2022年OurResearch推出了OpenAlex

前者提供了谷歌学术没有的相关论文推荐和AI问答等额外功能,收录超2亿篇出版物。

后者则是将4500万篇科学论文数据库与800亿参数LLM(大语言模型)结合,打造出一个在事实性与引用准确性方面超越GPT-4o的新物种。

为了具体说明AI学术工具当前的形态,我们挑几个来详细瞅瞅。

Consensus,一款专为科研设计的学术搜索引擎,两位创始人是西北大学校友兼足球队队友。

这个产品利用LLM和向量搜索的方式提取Semantic Scholar中2亿多篇同行评审论文,提供更精准的搜索结果。

首页是酱紫的,看上去还挺简洁:

图片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拿经典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打个样:

图片

初步印象,Consensus免登录可用这一点还挺方便,在搜索结果中,它从上到下展示了论文摘要、关键洞察(Key Insights)、结论、以及相关问题等。

一番点点点之后,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功能:

其中之一,为了保证引用资料的可靠性,Consensus看上去下了功夫。它提供了信息来源的多个维度,包括作者背景、发表时期、期刊信誉、被引次数、基金支持和文章内容等。

另外,点击这个“Ask this paper”,还能一键展开论文全篇并提问互动。

图片

提问框会先出现在页面底部,点进去就是完整论文。

不过需要注意,此时它会提醒,“Ask this paper”需要登录后才能使用。

图片图片

登录解锁后,即可针对论文进行提问,也支持中文。

图片

目前,Consensus的免费版本提供无限搜索和有限GPT-4摘要,其高级版本为每月8.99美元(大约65元人民币)。

和Consensus类似,Emergent Mind也是一款专为计算机科学家设计的AI研究助手,由独立开发者Matt Mazur创建。

与ChatGPT这类通用模型不同,它高度专注于计算机科学这一领域,能够搜索和总结最新的计算机科学论文。

丢给它同一篇论文后,结果看起来雀食显得“更专业”

图片

首先,它会在结果顶部展示论文pdf,点进去就是原文,非常直给。

然后概述、关键贡献、实验过程及结论、研究意义等一字排开,能看出基本贴合论文叙述大纲,逻辑一目了然,重点也全摘出来了。

图片

不过遗憾的是,提问这个功能只有Pro用户才能解锁,一般人支不动(doge)。

图片

但但但是,有项功能绝了,回答末尾竟提供了各大社媒的相关评论地址,推特、黑客新闻、油管等全都有。

图片

点击就能直接跳转,甚至支持预览。

图片

而且,论文作者发表了多少论文,也都整理汇总了。

图片

目前,Emergent Mind允许每天进行5次免费搜索。

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ambrian,专注机器学习领域,由Cambrian ML团队(谢赛宁和LeCun领导)开发。

Cambrian主要帮助人们快速发现最新的机器学习(ML)研究,收录了自2017年以来超24万篇ML论文。

还是同一套题:

一个明显不同是,Cambrian虽然在第一的位置提供了我们要的原文,但也依次展示了其他相关论文。

换句话说,它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我们指定的论文。

图片

整体来看也很简洁,甚至还在论文底部提供了查看pdf、和论文聊天、提问、跳转开源社区等功能。

论文右下角也直观展示了引用量,方便筛选相关论文中大家关注更高的。

图片

尝试了一下和论文聊天,页面展开后,又发现了两个小点很有意思。

一个是其他AI工具少见的,可直接查看论文大纲。

图片

另一个是笔记功能,选中某一段或某个词后,既可以要求解释,也可以做标注,侧边栏还能看到所有标注。

图片

小结一下,目前绝大多数AI学术工具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发力:

  • 初步搜索页面的结果展示
  • 与论文进行交互

在大方向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家在一些小细节之处稍有不同。

不过,和我们平时使用的类似国产工具相比,有一个功能貌似都没看到——全文翻译

比如豆包插件,可以同屏左右对照翻译。

图片

除了上面这类形态,以Agent(智能体)为代表的AI工具也开始冒头。

比如Undermind,它使用更复杂的基于Agent的搜索,虽然比传统搜索引擎用时更长(几分钟),但回答质量更好。

(一开始就要注册账号,且需要机构或公司邮箱地址)

图片

一眼看过去,它把参考来源整理的非常清晰详细,整体也偏向正经科研。

图片

更多类似工具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能够看到,正如Nature所担忧的——

谷歌学术正在被AI工具颠覆。

谷歌学术:即将成立20年,每月访问量上亿

谁曾想,成立于2004年的谷歌学术,当时也是以“颠覆者”的姿态闯入文献检索领域。

在它出现之前,研究人员主要靠图书馆或付费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和Scopus)来检索学术文献。不仅繁琐耗时,而且需要支付费用才能访问完整的文章。

甚至就在谷歌学术推出的同月,爱思唯尔(Elsevier)还推出了付费服务Scopus,这是一个包含大量科学参考文献和摘要的大型数据库。

面对当时的局面,谷歌学术打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广告标语。

简单说,谷歌学术的两位联合创始人Anurag Acharya和Alex Verstak(同为谷歌工程师)通过强大的网络爬虫技术,抓取了各种形式的学术资料。

比如书籍章节、报告、预印本和网页文档,甚至包括非英语的作品,这些资料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按照Anurag Acharya的设想,其目标是:

让全世界的学者更加高效,帮助每个人都能站在科学共同前沿。

就在当年11月,谷歌学术推出了Beta测试版,主打快速、免费检索。

后来,他们一路升级打怪,不断丰富完善谷歌学术的功能。

上线初期,团队主要解决版权问题。

他们积极争取学术出版商的支持,同意让谷歌学术索引他们的内容。

一番努力下,全球最大的在线期刊库JSTOR最终同意向用户提供文章的第一页扫描,这对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至少可以看到摘要,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

到了中期,随着收录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文献,团队将发力点放在了推出新功能上。

例如,他们推出了个人图书馆功能,使用户可以保存感兴趣的文章到个人账户中,便于后续查阅和管理。

此外,还推出了引用追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查看某篇文献被引用的情况来了解其学术影响力和引用趋势。

直到近期,谷歌学术继续优化其搜索算法和服务,引入了更多智能化的功能。

总之,经过近20年的发展,谷歌学术已经成为“最大的、也是最全面的学术搜索引擎”。

甚至有网友热烈表白,自己从未使用除了谷歌学术之外的东西。

图片

截止目前,根据网络流量统计网站Similarweb的数据,谷歌学术每月的访问量超过1亿次

而这,主要得益于谷歌学术这些年积攒的自身优势:

  • 免费访问,且在搜索结果中倾向于展示文献免费版本;
  • 资源覆盖广;
  • 高级搜索选项;
  • ……

在沃顿商学院Ethan Mollick教授看来,谷歌学术在现代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免费的,并且绝对击败了其他所有学术搜索引擎,包括专门的搜索引擎。

图片

不过,也是由于谷歌学术的免费性质,人们一直担心谷歌有天会“停办”。

图片

对此,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专门写了篇文章,探讨了谷歌学术背后的商业模式:

谷歌学术实际上可能对谷歌有内部商业价值

照他的观点,谷歌学术帮助谷歌提供了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情报,而且可以通过挖掘其数据库来寻找潜在员工。

这两个因素难以转化为金钱,但在谷歌规模的公司中,长期收益可能每年价值数亿美元。

图片

但目前看来,谷歌学术的这些优势正在被AI取代。

Undermind:https://www.undermind.ai/home/consensus:https://consensus.appCambrian:https://www.cambrianml.org/Semantic Scholar: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OpenAlex:https://openalex.org/Emergent Mind:https://www.emergentmind.com/

相关资讯

低价Claude3.7极速使用,白票Deepseek满血R1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无论你是开发者、创意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拥有高效、经济的AI工具已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 而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推荐的Token-AI平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完美解决方案。
3/11/2025 2:00:00 AM
tokengo

折腾半天,我终于找到最懂中文的 AI 音频产品

最近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各大短视频平台上,AI 生成的内容慢慢多了起来,而且其中有很多创意不错的内容,点赞和评论数据都很好。 用 AI 来去制作一些之前没办法实现,或者实现成本很高的内容,我感觉这里面是有机会的。 上个月,我曾经做过一个 Demo,思路是利用最新的 AI 工具,通过视频的方式来重新演绎中国历史上那些经典老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岳飞抗金、花木兰替父从军、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
7/16/2025 6:00:45 PM
阿颖

国际研究:AI 助手常歪曲新闻内容,45% 回答存重大问题

10 月 27 日消息,由欧洲广播联盟(EBU)协调、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今作为数百万人日常信息获取渠道的人工智能助手,无论在测试哪种语言、哪个地区或哪个人工智能平台时,都经常歪曲新闻内容。 这项史无前例、覆盖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研究于 EBU 新闻大会在那不勒斯发布。 来自 18 个国家、使用 14 种语言的 22 家公共媒体机构(PSM)共同参与了该研究,揭示了四款主流 AI 工具中存在的多项系统性问题。
10/27/2025 9:13:52 AM
远洋

IDEA研究院工程总监谢育涛谈AI创新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AI 领域有没有好用的科研工具?谢育涛团队打造 AI 工具显著提升 AI 科研效率。
4/3/2022 9:33:00 PM
机器之心

腾讯发布 GiiNEX AI 游戏引擎:面向 AI NPC、场景制作与内容生成

感谢腾讯近日在 GDC 2024 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 AI Lab 团队打造的 GiiNEX AI 游戏引擎,基于生成式 AI 和决策 AI 技术。腾讯表示,GiiNEX AI 游戏引擎面向 AI NPC、场景制作、内容生成等场景,提供了包括 2D 图像、动画、3D 城市、剧情、对话、关卡以及音乐等 AIGC 能力,可被用于 MOBA、FPS、MMO 等各类游戏。IT之家从官方获悉,腾讯在 GDC 2024 上展示了 GiiNEX 的游戏 3D 城市生成工具。采用 GiiNEX 城市布局工具构思并创建一个面积
3/21/2024 5:45:32 PM
泓澄(实习)

Linux 发行版 Gentoo 宣布禁止提供 AI 自然语言技术协助下创建的内容

感谢Gentoo 理事会 4 月 14 日一致通过了一项新的 AI 政策:明令禁止向 Gentoo 提供任何借助 AI 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创建的内容。如果此类工具不涉及版权、道德和质量问题,则可重新讨论这一动议。这项 AI 政策影响 Gentoo 代码贡献与官方 Gentoo 项目,但并不禁止为 AI 相关软件或上游借助 AI 工具开发的软件添加软件包。Gentoo 在官方文档中列出了其对 AI 自然语言工具的担忧:版权问题目前,有关 AI 生成内容版权的法规仍在全球范围内酝酿之中。使用此类材料可能会造成侵犯版权的危
4/17/2024 9:48:18 AM
泓澄(实习)

实时AI,最难躺平的战场

机器之能报道编辑:Sia有人预测 2024 将是视频之年,其实今年已经看出端倪。年终将至,图像、视频生成战场仍然高潮迭起。前阵子上线的 Pika Labs 1.0 炸了一波,Meta 又推出一个免费的 AI 图像生成器,口碑不错。谷歌 DeepMind 最新文生图模型  Imagen 2 毫无悬念地登上了今天的头条 。如果有内测资格,你会发现谷歌搜索居然可以直接生图。进入谷歌实验室,测试中的谷歌搜索可以直接生图了。与此同时,之前热度不减、但一直处在内测阶段的 AI 设计工具 Krea AI Beta 版也终于开放,
12/14/2023 6:56:00 PM
机器之能

英国警方测试 AI 工具:可短时间分析大量数据,为破获悬案带来新希望

英国警方正在测试一款新的 AI 工具,有望帮助侦探们破获数十年前的悬案。据AI在线了解,这款名为 Söze 的工具由澳大利亚 Akkodis 公司开发,目前正在英国 Avon and Somerset 警方进行试验。该技术能够在数小时内分析多年的数据,包括视频、财务记录和社交媒体,从而为侦探们节省大量的时间。评估发现,Söze 仅用 30 个小时就审查了 27 个复杂案件的证据,而人类则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英国国家警察局长委员会主席 Gavin Stephens 明确表示,AI 在悬案中的潜力巨大,因为大量
9/24/2024 9:46:15 PM
远洋

AI 驱动的「科学搜索引擎」如何加速你的课题进度

编辑 | 白菜叶人工智能 (AI) 工具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许多产品试图通过帮助研究人员整理大量文献来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这些科学搜索引擎基于大型语言模型 (LLM),旨在筛选现有研究论文并总结关键发现。
10/15/2024 3:49:00 PM
ScienceAI

Meta 发布新 AI 模型:利用 AI 来评估 AI 的能力,无需人类参与

据路透社报道,Meta 当地时间周五宣布,其研究团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 AI 模型,其中包括一个名为“自我训练评估器”的工具。该工具有望推动 AI 开发过程中减少对人类干预的依赖。这个工具早前在 8 月的论文中首次亮相,其使用与 OpenAI 新发布的 o1 模型类似的“思维链”技术,让 AI 对模型的输出做出可靠判断。
10/19/2024 11:11:36 AM
清源

研究发现 AI 工具对学生来说是“双刃剑”,需谨慎使用

瑞典研究人员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与学龄儿童的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对学龄儿童的学习既有潜在的好处,也有潜在的风险。图源 Pexels该研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工具在学校作业中的使用与执行功能(EF)之间的关系。
10/21/2024 11:47:57 AM
远洋

填补 AI 安全空白:谷歌上线安全人工智能框架风险评估工具

感谢谷歌公司于 10 月 24 日发布博文,宣布推出 SAIF 风险评估工具,旨在帮助人工智能开发者和组织评估其安全态势,识别潜在风险,并实施更强的安全措施。 SAIF 简介AI在线注:谷歌去年发布了安全人工智能框架(SAIF),旨在帮助用户安全、负责任地部署 AI 模型,SAIF 不仅分享了最佳实践,还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安全设计的框架。 为了推广这一框架,谷歌与行业伙伴共同成立了安全人工智能联盟(CoSAI),以推动关键的 AI 安全措施。
10/26/2024 8:21:09 AM
故渊

AI自动操作VS Code,自然语言搞定各种配置,来自阿里通义智能计算实验室 | 开源

国产AI已经学会直接操纵编程软件了! 阿里通义智能计算实验室在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VSCode的AI助手工具——SmartVscode。 通过自然语言指令,不仅可以让它帮你编程,还能搞定各种配置的控制和修改。
11/20/2024 9:38:40 AM
量子位

MidJourney 上线 Patchwork:用户化身“造物主”,AI 构造故事宇宙

Midjourney 公司最新推出名为“Patchwork”的全新叙事工具,将业务拓展至 AI 图像创作和编辑以外的领域,目标打造 AI 驱动的沉浸式故事世界。
12/12/2024 2:38:17 PM
故渊

Ilya宣判:预训练即将终结!NeurIPS现场沸腾

继李飞飞、Bengio、何恺明之后,在刚刚的NeurIPS 2024中,Ilya Sutskever最新演讲也来了。 虽然时长仅有15分钟左右,但内容依旧看头十足。 例如这一句:Pre-training as we know it will end.我们所熟知的预训练即将终结。
12/16/2024 8:20:00 AM
量子位

解码通用 AI Agent:七步构建你的智能系统

LLM Agent 高层次概述(图片由原文作者提供)为什么要构建通用 Agent? 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为我们的目标使用场景提供原型,并为设计我们自己的定制 Agent 架构奠定基础。 在我们继续深入之前,先快速介绍一下 LLM Agent。
12/19/2024 9:50:04 AM
Baihai IDP

字节整活!1.58比特FLUX:手机也能流畅运行的顶尖AI画图神器来了

自字节跳动和POSTECH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名为“1.58-bit FLUX”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成果成功将最先进的文本到图像(T2I)生成模型FLUX.1-dev的权重参数量化至1.58比特,同时保持了生成1024x1024图像的质量,为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部署大型T2I模型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项研究成果已发布在arXiv上,并配有开源代码库(代码目前还没有上传)AI画图模型也能“减肥”? 简单来说,就是把 FLUX(由Stable Diffusion作者团队成立的黑森林实验室Black Forest Lab推出) 的超强AI画图模型进行了“压缩”。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AI画图模型,像DALLE 3、Stable Diffusion 3、Midjourney等,展现出强大的图像生成能力,在现实应用中潜力巨大。
1/2/2025 1:50:00 PM
AI寒武纪

打脸!GPT-4o输出长度8k都勉强,陈丹琦团队新基准测试:所有模型输出都低于标称长度

很多大模型的官方参数都声称自己可以输出长达32K tokens的内容,但这数字实际上是存在水分的? ? 最近,陈丹琦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准测试工具LONGPROC,专门用于检测长上下文模型处理复杂信息并生成回复的能力。
1/16/2025 9:00:00 AM
量子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