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全球惊叹于大模型的智能水平。自此,国内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大模型热潮,首先,百度发布了文心一言,紧接着,阿里、腾讯、华为、京东等大厂先后入局,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热度的居高不下,也吸引了不少创业公司的加入,零一万物、Kimi、面壁智能....
随着两年时间的发展,如今大模型的智能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从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实现与人类流畅对话,到在图像视频领域精准识别各类物体,从最初简单的问答,到快速且精准地解决生活、工作、学习等在各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大模型的表现也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然而,这些卓越表现并非凭空而来,大模型的强大背后,离不开高质量数据库的坚实支撑。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座摩天大楼,那么数据库就是地基。没有经过严格治理的数据,再先进的模型也只会生成错误、偏见甚至荒谬的结果。
大模型时代,数据库的含金量仍在上升
AI大模型时代,数据到底有多重要?曾有多位头部企业和明星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曾这样描述:
“GPU是大模型的计算引擎,但数据库才是它的记忆体和知识库——没有组织良好的数据,再强大的算力也是徒劳;”
“大语言模型之战,表面是算法之争,实质是数据之争。谁拥有更优质的结构化数据库,谁就能训练出更聪明的AI;”
“当前大模型的局限性,50%源于数据库的局限性。未来的突破将来自新型神经数据库架构;”
“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机会,本质上是对行业专属数据库的争夺战。医疗、法律、金融数据库就是新时代的石油。”
可以说,从AI大模型横空出世至今,数据库之于大模型的含金量仍在持续上升。
但大模型需要的数据,不仅是海量的数量,更需要丰富的种类。不同类型的数据从不同维度为大模型的学习提供支撑,共同提升大模型的能力。
首先是结构化数据,它在大模型训练中扮演着提供精准知识的角色。它具有明确的格式和组织形式,像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格数据就是典型代表。在金融领域,结构化的交易数据、客户信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结构化的交易数据、客户信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模型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学习,精准地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每一笔交易存在的风险系数,
在电商领域,结构化的商品信息和用户订单数据,能让大模型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为商家提供库存管理建议和营销策略支持,比如当某类商品的订单量持续上升且库存不足时,模型会提醒商家及时补货。
其次,非结构化数据对于大模型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其能极大地丰富了大模型的认知。它涵盖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格式灵活但处理难度较大。
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文章、社交媒体内容等,让大模型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语言的语义和语境,从而实现与人类的顺畅交流,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还能进行情感分析,理解人类表达的喜怒哀乐。
丰富的图像数据,使大模型具备了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能够准确分辨出不同的物体、场景,甚至能识别图像中的细微差异;而音频数据让大模型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音乐分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视频数据,则结合了图像和音频的特点,通过对视频的分析,大模型能够理解视频中的动态内容、情节发展,甚至能进行视频摘要生成和行为识别。
抛弃低质量,高质量才是大模型的生命线
数据质量对于大模型而言,就像一把 “双刃剑”,“高质量” 是大模型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数据能够让模型的输出更加准确、可靠,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而低质量的数据则会给模型带来诸多问题,轻则影响模型的性能,重则导致模型做出错误决策,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一,数据错误会使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吸收错误的信息,进而导致输出结果失真。这种错误可能源于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失误,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数值偏差,也可能是数据录入时的人为错误,如输入数字时的笔误。
比如在医疗领域,如果用于训练大模型的病例数据存在错误,如将患者的血压值记录错误、诊断结果标注错误等,那么大模型给出的诊断建议很可能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其二,数据偏见会让模型产生歧视性的输出,影响模型的公正性。数据偏见往往源于社会中存在的固有偏见,当这些偏见被带入到训练数据中时,大模型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习得这些偏见。
例如,若训练数据中存在对某类群体的偏见信息,如在招聘相关的训练数据中,对女性求职者的评价普遍低于男性,即使两者的能力相当,大模型在处理与该群体相关的招聘问题时,可能会带有同样的偏见,在筛选简历时做出不公正的判断。
其三,数据不完整会限制模型的认知范围,降低模型的泛化能力。当模型仅接触到部分不完整的数据时,它对事物的理解会有局限,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进行疾病诊断模型训练时,如果训练数据中只包含了某一类疾病的部分症状数据,而缺少其他关键症状信息,那么模型在面对具有完整症状的患者时,就可能无法准确诊断。
由此可见,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的加持才能使其智能水平持续攀升,但是其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数据,而非低质量的。
构建高质量数据库,知易行难
构建高质量数据库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数据收集工作困难重重。不同行业的数据格式、标准各异,要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数据隐私和安全问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机密,是大模型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旦数据泄露,对个人和企业带来损失将不可估量。
此外,数据标注的成本高、效率低,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数据。专业领域的数据往往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标注,这不仅增加了标注的成本,而且标注效率也难以提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部分企业往往会在数据收集和数据标注方面下足功夫。
数据收集方面,采用合法合规的数据收集渠道,与数据提供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合法。在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上,运用数据加密、匿名化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数据标注方面,引入自动化标注工具,结合人工审核,既能提高标注效率,又能保证标注质量,降低标注成本。
高质量数据库之于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没有它,大模型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质量数据库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数据治理和管理也将成为大模型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高质量数据库,才能让大模型在科技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