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黄仁勋对话阿里云王坚爆猛料!未来芯片大如桌面,AI开启全新软件开发范式!中国AI研究全球领先!更断言:AI将定义未来一百年!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今天,在链博会现场。 老黄再次身穿皮衣,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进行了一场炉边谈话。 两个计算界的大佬,围绕着AI和算力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锋。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今天,在链博会现场。

老黄再次身穿皮衣,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进行了一场炉边谈话。

两个计算界的大佬,围绕着AI和算力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锋。

图片

黄仁勋开场就抛出一个核心判断:AI 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过去靠人写代码、设计算法来预测结果,如今则是靠模型通过大量数据“学会”如何预测。这种基于学习的范式已经被证明具备极强的扩展性,也彻底改变了计算的底层逻辑。

不过,老黄显然不认同“AI将取代程序员”的论调。相反,他强调AI领域至少还有20年的技术工作等待完成。

谈到 AI 为什么能如此快速演进,除了英伟达在过去十年间将 AI 算力提升了 10 万倍之外,他特别强调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推力——开放科研环境

“绝大多数 AI 研究,都是在公开环境中完成的。而根据统计,中国研究人员在arXiv上的论文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他顺势点名夸了中国团队 DeepSeek:“那篇论文写得非常好,不仅科学性是顶级的,工程实现也很出色。”

话题从AI发展逐步深入到了底层技术演进。老黄谈到了芯片架构的未来趋势:从单芯片走向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也会进入 Chip on Substrate(CoS)阶段。他表示,在未来:

“封装将不再只是一个芯片的大小,而是像整块面板一样的系统”。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对谈原文,enjoy:

01、这波浪潮是“推理AI”,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

王坚: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黄仁勋:

你能听清我说话吗?

王坚:

我们好像是在洛杉矶第一次见面的,那真的已经是很久以前了。你发明了GPU,彻底改变了计算的格局。现在我们又进入了AI的时代,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所以我第一个问题想问的就是关于技术的。如今AI成了热词,大家对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你觉得这些年AI和AI计算到底经历了哪些真正的突破和变化?

黄仁勋:

这是个好问题。首先,AI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王坚:

没错。

黄仁勋:

从第一性原理来说,以前是人类写代码、设计算法去预测结果;而现在,是用算法来“学习”如何预测结果,基于大量的示例数据。这种方法——让计算机学会如何预测——已经被证明极具扩展性。

其实我们研究机器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真正的转折点是2012年的 AlexNet,那是深度学习第一次展示出远超传统方法的效果。之后的五年里,我们先是看到计算机视觉的突破,然后是语音识别,再到语言理解,不仅达到了“可用”,甚至开始超越人类的表现。

接着我们开始跨模态地“翻译”:从英语到中文、从文字到图像、从图像到语言,甚至从中文到视频。生成式AI的出现,带来了“最终极的翻译”能力。生成式AI大约是在七年前真正兴起,如今发展非常迅猛。现在AI不仅能理解信息,还能生成内容。

我们目前所处的这波浪潮是“推理AI”。所谓推理,是指AI开始具备解决“从未见过的问题”的能力。就像人类一样,它可以一步步拆解问题,逐步解决。这就是“推理AI”的关键所在。

再往后,就是“物理AI”阶段——也就是把这些智能能力,装进实体设备,比如机器人里。回顾这十二年,AI几乎每隔三五年就会出现一次重大突破。我认为我们正接近这样一个时刻:AI能够完成大多数的认知任务,甚至超过人类水平。也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讨论“通用人工智能”(AGI)甚至“超级智能”。就像当年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逐步超越人类,如今在问题解决方面,AI也正在迈向“超人类”的阶段。

王坚: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黄仁勋:

这是十年里最令人兴奋的技术变革。

王坚:

是啊,尤其是今年,开源模型彻底改变了AI在商业领域的格局。

黄仁勋:

确实如此。那么你自己对哪项技术进展最感兴趣?

王坚:

对我来说,最让我兴奋的一直是“计算”。因为无论AI用在什么场景背后,核心都是计算。二十年前我们聊的是“计算机”,但那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计算”本身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东西。而如今AI,又把“计算”推到了全新的阶段。

黄仁勋:

连我们训练模型的方式都在飞快变化,对吧?

最开始的十年,我们主要靠“规定流程”。我们会收集大量数据,甚至用AI来处理这些数据,然后做预训练,再加上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这其实就是人类“教”AI,把它“对齐”到人的价值观上。

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后训练”时代了。AI开始自行思考、自主练习,进行强化学习、验证反馈、自我生成合成数据,自己做测试,自己学会推理。

所以现在对算力的需求已经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王坚:

是的。我其实是心理学出身的,所以我一直认为AI并不是在“模拟”人类智能,而是在“增强”人类智能。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AI是在扩展人类的创造力,而不是取代人的思维能力。

黄仁勋:

完全同意。汽车扩展了我们的行动力,飞机也扩展了我们的行动力——而现在,AI正在扩展我们的智能能力。

它的工作方式和人脑确实不同,你说得对,但它能够完成很多和人类类似的任务。

02、开放学术和开源对AI发展的助力被严重低估

王坚:

说到这点,其实开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你看我们有DeepSeek,也有来自阿里云的通义千问,这类模型数量并不多,但影响巨大。

所以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开源模型是否已经成为推动未来AI发展的一个颠覆性力量?

黄仁勋:

我们刚才提到AI这些年的快速进步,当然很多人会说是因为英伟达的技术发展得很快——没错,我们过去10年将AI算力提升了10万倍,这确实加快了数据处理和模型学习的速度。

但其实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因素,那就是大多数AI研究,其实都是在“公开环境”中完成的。你看arXiv上来自全球的论文数量,真的非常惊人。

我记得有一个统计显示,中国研究人员在arXiv上的论文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这就是“开放科学”的协作模式:你发论文,我可以看,我也可以参与;我发论文,你也可以看,也可以贡献。我们其实是在做全球协作。

而“开源”就是开放科学的下一个阶段。不只是开放研究,还开放工程。

这就很强大了——你可以基于我的代码继续开发,我也可以在你的基础上迭代创新。结果就是,创新的速度不仅仅来自每一家公司或研发团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合力。

在中国的开源工程实践里,我看到非常聪明的一点就是:大家已经意识到这是协同创新的机会。

当然别忘了,开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开源模型不仅帮助了中国本土生态,也在推动全球各地的技术发展。

现在市面上最先进的一些推理类开源模型,比如R1和Qwen,多模态推理能力都很强。

这意味着——不管你是什么行业:医疗、金融、机器人,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拿这些模型来微调,做出适合自己的版本。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开源是推动技术进步最安全的方式。你知道,“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开源和开放创新能够引入全球科学界的监督,而这种监督会显著提升工作的质量。

比如 DeepSeek 的那篇论文,写得非常好,不仅科学性是顶级的,工程实现也非常出色。它完全是以开放的方式发布的,促进了教育、学习、分享,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审阅。这是非常好的模式。

王坚:

说到安全,我想说一句,DeepSeek 和通义千问都来自杭州,而我本人就是杭州人,对这座城市感到非常自豪。你下次来中国的时候,我诚挚邀请你来杭州看看。

黄仁勋:

我可以说,杭州是中国的“硅谷”。

王坚:

有人说杭州是中国的“奈飞之城”,我倒觉得杭州是世界创新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非常特别,我再说一遍,欢迎你来杭州!

03、“AI for science”才是真正能带来巨大变革的领域

王坚: 

你刚才谈到“开放科学”“开放工程”,让我想到你去年在 GDC 上提过的一句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有机会把“生物学”从一门“科学”变成一门“工程学”。这也是非常惊人的观点。

所以我想问——从长远看,AI 会如何改变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它会不会改变科学家的研究方式?

黄仁勋:

这个问题很好。现在我们讨论的大多是“AI for human”,但我认为,“AI for science”才是真正能带来巨大变革的领域。

你看,人类设计了语言、人类设计了芯片工具,所以我们能用各种工具来操控这些东西,这对AI来说是相对容易的。

但生物不是我们设计的,是大自然创造的。因此,如果我们想操控生物系统,首先要能理解它。而现在,AI 正好是一种新的能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化学反应的过程、细胞的运行机制,乃至生命本身的意义。

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代谢反应在人体中的作用。如果AI能理解这些结构和含义,它就能帮助我们去“配置”“设计”,比如设计药物,帮助人类延长寿命。

王坚: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会。

黄仁勋:

没错,是巨大的机遇。

另一个方向是——我们可以用AI来“模拟”一些复杂的交互,比如天气系统。

你想想看,天气系统牵涉到云层物理、高空云、低空云、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冰层物理、陆地物理……还有热传导、对流等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物理现象,必须被统一模拟起来。

从非常微观的物理到宏观尺度,我们称之为“中尺度物理(mesoscale physics)”。时间跨度从几秒到几年,这让模拟变得非常复杂。

但如果我们教会AI去预测这些过程,它就能远远快于传统的物理模拟。我非常有信心——无论是理解自然规律,还是模拟自然规律,AI 都将成为推动科学前进的关键力量。

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王坚:

确实太不可思议了。

04、未来的芯片将比桌子还大,成为“整块面板”一样的芯片系统

王坚:

真的非常令人震撼。我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专业。我注意到目前的AI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硅技术”(Silicon Technology)。我们提升计算力、扩展内存、获得超高带宽——这一切几乎都建立在“硅”的基础上。

所以我想问你:接下来的10年、20年,我们还可以继续依赖硅技术来支撑AI的发展吗?

黄仁勋:

当然,所谓的“硅技术”其实已经加入了很多新元素,说它“只是硅”已经不准确了。未来我们仍会在多个方向上继续进步。

比如晶体管会走向三维结构,我们称为“全环绕栅极”(Gate-All-Around)。现在是“纳米片”,下一代就是“环绕栅”,再之后甚至是“晶体管堆叠晶体管”——就像叠罗汉一样,而不是平铺在硅片表面。

供电也会从背面布线,我们会从单芯片走向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我们叫它 CoS(Chip on Substrate),英伟达是最早大规模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之一。

未来的封装也不会只是一个芯片大小,而是像“整块面板”一样的芯片系统。

未来,芯片的体积甚至可以大到像这张桌子一样。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引入硅光子技术(Silicon Photonics),通过极为紧密的耦合方式,直接把光子和电子连接在一起,这被称为 CPO(Co-Packaged Optics)。当你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在一起,其能力维度是难以想象的。

王坚:

是啊,第二代技术确实太惊艳了。

黄仁勋: 

我们至少还有20年的技术活要干。而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我们英伟达的路线图已经覆盖了接近10年。现在我们正在设计、规划10年之后的系统——所以我很确定未来10年是清晰可见的,而接下来的20年,我们也不会缺少要做的事情。

王坚:

确实如此。

黄仁勋:

我们俩,至少未来20年都得忙着呢。

王坚:

特别是当你有一个优秀架构时,它配合硅技术可以释放出非常大的潜能。

那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尤其是年轻人。你之前问我最近在做什么,其实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和上千位志愿者和年轻人一起做一件事,叫“2050大会”。它背后的理念很简单:用科技连接人,尤其是年轻人。科技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让人靠近彼此的力量。

黄仁勋:

你一直都很慷慨地拿出自己的时间,去引导、支持年轻人。

王坚:

是啊,我年轻时也受过很多前辈的帮助。和年轻人对话总是让人充满能量。在2050大会上,你能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疑问,也对世界的未来感到焦虑,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是最有力量的一群人。

黄仁勋:

王坚是个真正的榜样,令人钦佩。

05、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尽快去接触AI

王坚:

那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如今大家都知道,AI 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次巨大机遇,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你有没有什么具体建议,或者是否打算为他们做些什么?

黄仁勋:

很多人说,AI已经能解决数学题、逻辑题,甚至能自己编程了,那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这些东西?

但事实是,无论你未来做得是不是编程工作,哪怕不再写代码,我们依然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解决从未遇到的问题。你得具备将复杂问题一步步拆解的能力——这是所有高阶思考的基础。

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年轻人“第一性原理思维”。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你甚至无法判断别人说的对不对,也无法判断AI给出的答案是否合理。

你与AI的互动也如此:你需要能够准确描述问题,让AI帮助你;也需要具备判断AI回应是否“有道理”的能力。

所以,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无论它是基于物理、数学,还是逻辑,它都是我们几乎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我建议年轻人依然要好好学习数学、逻辑、推理和编程——即使你不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也应该懂得它们。

第二点:我认为,今天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尽快去接触AI,越快越好。

AI 是新一代的“计算机”。它变得非常强大,同时也变得非常好用。它能理解你的自然语言,不需要你学习一整套命令行。

如果你不会用AI,就告诉它:“我不知道怎么用你,教教我。”——它会一步一步教你。

AI 让计算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工具”,你不需要是专家,也不需要编程背景,哪怕你是农民、是老人、是学生,都可以通过AI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这一代孩子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AI,就像《星球大战》里的R2-D2,一直陪伴你成长。

这个AI会记住你的一生,提醒你、教你、陪你、理解你。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想法。

我甚至有点羡慕——我小时候就没有这样的AI,帮我记录、整理、思考、提醒。如果我能对AI说:“告诉我,我3岁时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它都能告诉我。我真希望我也有那样的AI伙伴。

王坚:

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对技术的热情就深深感染了我。今天你依然保持着这样的热情,而且还拥有了令人敬佩的耐心——一步一步带领公司走到今天,创造了如此巨大的市值。

热情与耐心,正是年轻人最需要的两样品质。谢谢你刚才的分享。

黄仁勋:

谢谢你,谢谢你这些年来一直是这么好的朋友。我也很享受我们各自的职业发展,互相见证成长。

这是一次“世代级”的机遇——AI将定义未来一百年。这是极其重要的时代。

我也很高兴看到,中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这么多进展,有这么多人才、这么多突破。希望我们十年后还能坐下来再聊一次,看看那时我们走到哪了。

王坚:

最精彩的还在后头!好,那我们说定了。

相关资讯

重构人工智能代码:好的、坏的和奇怪的

在软件开发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编写在现实生产中运行的代码的助手。 但是每个开发人员都知道从头开始编写新代码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开发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维护现有代码库和重构其他人编写的代码上。
12/11/2024 6:24:29 PM
Harris编译

​英伟达CEO黄仁勋: DeepSeek不会对公司销售造成影响,销量持续攀升

在近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对公司的未来展望依旧充满信心,尽管上个月因中国的 DeepSeek 技术引发了一场市场恐慌。 他表示,DeepSeek 的推出不会对公司的销售造成影响。 市场对 DeepSeek R1模型所需的芯片数量大幅减少的猜测,曾导致英伟达的股价出现了创纪录的下跌。
2/27/2025 9:53:00 AM
AI在线

七个月翻一番!AI Agent能力飙升,METR报告揭示指数级进化规律

Agent能力每7个月翻一番! 根据非营利研究机构METR最新发布的报告,这一规律已在9项基准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这些任务涉及编程、数学、计算机使用、自动驾驶等领域,表明大模型正在不断向着高度自动化迈进。
7/16/2025 10:06:00 A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