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七个月翻一番!AI Agent能力飙升,METR报告揭示指数级进化规律

Agent能力每7个月翻一番! 根据非营利研究机构METR最新发布的报告,这一规律已在9项基准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这些任务涉及编程、数学、计算机使用、自动驾驶等领域,表明大模型正在不断向着高度自动化迈进。

Agent能力每7个月翻一番!

根据非营利研究机构METR最新发布的报告,这一规律已在9项基准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这些任务涉及编程、数学、计算机使用、自动驾驶等领域,表明大模型正在不断向着高度自动化迈进。

图片

报告指出:在软件开发、数学竞赛、科学问答等任务中,agent已能完成相当于人类花费50–200分钟才能完成的任务,并且这种能力还在快速提升——大约每2–6个月就能翻一番

在计算机操作任务中,虽然任务时长较短,但增长率与软件开发等任务一致。

Agent在自动驾驶任务的性能增长速度则较慢,约20个月翻一番。

在视频理解任务中,模型能够在时长1小时的视频上取得50%的成功率。

作为一家致力于研究前沿人工智能系统能力及其风险的研究团队,METR此次的报告又进一步拉近了AI自主化的时间线,快来和我们看看报告有哪些内容吧。

Agent的摩尔定律

在此前的测试中,METR将评估范围聚焦于软件开发和研究类任务,并发现AI agent的能力呈现出一种“摩尔定律”式的增长趋势——平均每七个月,其可完成任务的time horizon就会翻一番。

而在最新报告中,METR将这一评估方法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并继续追问一个关键问题:AI的能力,是否能在更广泛的任务中,以time horizon翻倍的方式不断跃升?

不过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什么是time horizon?

举例来说,人类平均花30分钟完成一个任务,AI如果能在这类任务上有一半成功的概率,那就说它的time horizon是30分钟。如果它成功率还远高于一半,例如达到80%,那说明它其实能胜任更长、更复杂的任务。

概括地说,time horizon就是agent在任务上可稳定完成的时间跨度。

由于time horizon越长≈任务越难≈需要更多策略推理与计划能力≈智能体的智能水平越高,所以time horizon的翻倍也被称为agent的摩尔定律。

由于AI在不同任务中的能力差别极大,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指数级增长规律,会在其他领域也成立吗?

如何跨领域衡量time horizon?

为了证明上面的问题,报告选取了9个benchmark,包括软件开发(METR‑HRS、SWE‑bench)、计算机使用(OSWorld、WebArena)、数学竞赛(Mock AIME、MATH)、编程竞赛(LiveCode-Bench)、科学问答(GPQADiamond)、视频理解(Video‑MME)、自动驾驶(Tesla FSD)和机器人仿真(RLBench)。

图片

对每个benchmark,METR构造了概率模型来估算agent的time horizon。报告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或简化估计方法,处理不同benchmark的标签粒度以估算出每个领域AI随时间的time horizon增长曲线。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基准测试的time horizon边界相差超过100倍。许多推理和编码基准测试的集群时间都在1小时或以上,但在计算机的使用时间(OSWorld、WebArena)仅为约2分钟,而这可能源于agent在使用鼠标时发生的误触。

图片

研究发现:智能体能力按月翻番

除了我们开头提到的智能体的能力变化,报告还测试了当前主流的几家大模型的能力。例如,像o3这样的前沿模型在METR任务上的表现一直高于趋势水平,翻倍时间快于7个月,在9个基准测试的翻倍时间中位数约为4个月(范围为2.5至17个月)。

图片

最后,time horizon并非对于所有的基础测试中都重要。由于有些基准中难题的难度要远大于简单题,而在另一些基准中,难题却和简单题相差无几。因此,对于agent来说,在这些基准测试中time horizon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性能。

例如,LeetCode(LiveCodeBench)和数学问题(AIME)的难度要远高于简单问题,但长视频上的Video-MME问题并不比短视频上的难多少。

图片

可见,agent的性能并不只是看“会更多技巧”,而是看是否能处理更长、更复杂任务

从几秒、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小时,agent的可处理范围正在跨越级别提升;如果翻倍趋势持续,未来几年内可能看到AI完成“几天→几周”的任务成为可能。

总结这一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楚的规律:从代码推理到数学竞赛,从GUI控制到自动驾驶,没有一个任务域显示出智能增长的“乏力”。在多数场景中,AI正全速向更大跨度、更深记忆、更复杂规划演进。

相关资讯

重构人工智能代码:好的、坏的和奇怪的

在软件开发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编写在现实生产中运行的代码的助手。 但是每个开发人员都知道从头开始编写新代码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开发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维护现有代码库和重构其他人编写的代码上。
12/11/2024 6:24:29 PM
Harris编译

智能化软件开发2.0 | aiXcoder落地Agent技术,聚焦企业项目级代码生成场景

基于大模型的AI Agent,作为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形成记忆、规划行动、并调用各类工具执行复杂任务的新一代技术,正在重塑软件开发流程,引领智能化软件开发进入2.0阶段。北大aiXcoder团队早在2023年初就开始基于大模型的Agent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1,2,3,4】,是全球第一批研究通过大模型+工具调用去解决项目级代码生成问题的团队,为Agent技术在软件开发领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系列领先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来为各行业落地个性化企业代码大模型的实践经验,aiXcoder
7/16/2024 2:54:00 PM
新闻助手

结构化提示词驱动开发实践

最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关于AI实践的对外直播,我分享的内容是《结构化提示词驱动开发实践》。 现在将其记录成一篇博客,在此与大家分享我们团队在提示词驱动开发领域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不断成熟,我们逐步认识到,如何高效运用结构化提示词,引导AI生成高质量代码,已成为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4/27/2025 9:00:00 AM
Thoughtworks洞见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