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Qwen3杀入全球前三,中国技术正式挑战OpenAI霸权
说实话,看到Qwen3 2507版本跻身全球AI模型前三的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有点不敢相信。 毕竟在这个被OpenAI、Anthropic主导的AI世界里,国产模型能达到这个高度,确实让人意外。 但数据不会撒谎。
8/4/2025 9:19:06 AM
阿丸笔记
吴恩达:中国将产生真正强大的AI公司,AGI更像营销而不是技术里程碑
刚刚吴恩达老师发了一篇推文,吴老师表达了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度认可,并且认为虽然目前美国暂时领先,但中国的AI发展具有强大的可以超越美国的路径 ,吴老师还认为AGI更像是营销而不是技术突破,AGI没有终点线,中国半导体布局和开源人工智能最终将协同发展,再加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产生真正强大的AI公司以下是吴老师推文原文转译:如今,中国已经有了一条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越美国的路径。 尽管美国目前仍然领先,但中国在开放模型生态系统方面充满活力,并且在半导体设计和制造领域积极布局,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 初创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势头至关重要:即使现在公司规模较小,只要保持高速增长,几年后就可能变成无法阻挡的力量。
8/1/2025 9:30:00 AM
测试不同的RAG技术以找到最佳方案
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通过结合大型语言模型(LLMs)与外部数据检索能力,能够提供准确且富含上下文的答案。 无论是构建客户支持聊天机器人还是研究助手,RAG都能通过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来增强AI的性能。 然而,不同的RAG技术在性能上存在差异,选择最佳技术需要进行测试。
8/1/2025 3:20:00 AM
大模型之路
把指纹焊死在频率上:抗微调神经网络指纹的硬核方案来了
论文第一作者唐灵,张拳石老师课题组的博二学生。 今天要聊的是个硬核技术 —— 如何给神经网络刻上抹不掉的 "身份证"。 现在大模型抄袭纠纷不断,这事儿特别应景。
7/31/2025 9:42:57 AM
炮轰黄仁勋,决裂奥特曼!1700亿美元估值背后,硅谷最不好惹的AI狂人
Dario Amodei这位AI圈最敢说的大佬,因为家庭变故,找到了人生方向。 作为Anthropic的CEO,他在2025年简直是「火力全开」,与行业对手、政府官员以及公众关于AI的看法展开了激烈交锋。 他预测AI可能很快会淘汰50%的入门级白领工作,还在《纽约时报》上抨击了为期十年的AI监管禁令。
7/31/2025 9:07:00 AM
机器学习特征工程的最佳实践
特征工程是模型训练之前运行的关键过程,因为输入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模型输出的质量。 虽然深度学习模型擅长从图像或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中自动学习特征,但明确的特征工程对于表格数据集仍然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云朵君将展示特征工程对回归任务的影响,特别关注具有混合数字、分类和基于时间的特征的大型表格数据集。
7/31/2025 1:22:00 AM
云朵君
告别大统一模型!预填充解码分离背后的技术哲学革命
说实话,最近看到一个技术思路的时候,我有点被震撼到了。 我们一直觉得,既然大语言模型这么厉害,那就应该用一个统一的大模型来处理所有事情——输入理解、上下文处理、token生成,全都交给一个模型搞定。 这听起来很符合"大力出奇迹"的思路。
7/31/2025 12:00:00 AM
阿丸笔记
国产AI新突破:Qwen思考166秒背后的技术野心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让AI画一只骑自行车的鹈鹕,其他模型可能会立刻给你一个结果,但有一个AI却开始了长达166秒的深度思考。 它在想什么? 鹈鹕的嘴巴应该怎么画?
7/28/2025 9:19:22 AM
阿丸笔记
港科大&北京人形提出LOVON:足式机器人开放世界全域目标追踪新范式!
本文一作彭道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读博士生;共同一作曹嘉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习生;共同一作张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读博士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通讯导师马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在复杂的开放环境中,让足式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自主完成「先跑到椅子旁,再快速接近行人」这类长程多目标任务,一直是 robotics 领域的棘手难题。 传统方法要么局限于固定目标类别,要么难以应对运动中的视觉抖动、目标丢失等实时挑战,导致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常常「迷路」或「认错对象」。
7/25/2025 2:59:51 PM
突破单token预测局限!南洋理工首次将多token预测引入微调,编程任务准确率提升11.67%
告别Next-token,现在模型微调阶段就能直接多token预测! 从GPT到Claude,当前主流LLM都依赖next-token prediction(下一token预测)进行训练,但它却让AI很难真正理解跨越多token的完整概念。 于是南洋理工大学最近提出了一项新技术——概念感知微调(CAFT),首次实现将multi-token prediction(多token预测)引入微调阶段,让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学习完整概念。
7/25/2025 9:24:43 AM
面试官:聊聊RAG的执行流程?
RAG、MCP 和 FunctionCall 等都是 AI 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面试中最长问的知识点,那么今天就来看下:RAG 技术及其执行流程。 概述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是指在将原始问题发送给大语言模型之前,先通过外部知识库将数据进行注入,之后先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然后再将检索结果和原始问题一起发送给大模型组织、整理答案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大语言模型可以获取到特定领域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回复,从而降低了发生幻觉的可能性。
7/25/2025 1:45:00 AM
磊哥
突发!特朗普刚刚发布《美国AI计划》,OpenAI、微软、亚马逊成大赢家
今天凌晨,美国白宫官网消息,特朗普公布了《美国AI行动计划》,以保证美国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AI霸主。 该计划主要有三大支柱,加速AI创新、构建AI基础设施以及主导国际外交与安全,涵盖90多项具体行政命令。 其中,废除限制AI创新监管条例,加速发电场、水资源、半导体芯片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像OpenAI、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AI巨头来说非常有利。
7/24/2025 9:15:06 AM
官方揭秘ChatGPT Agent背后原理!通过强化学习让模型自主探索最佳工具组合
ChatGPT Agent的技术内幕,被官方披露了。 就在OpenAI官方推出其最强智能体后,外界褒与贬的热议都没停过……但不论如何,都被视为智能体方向上标志性的一步,是OpenAI一个全新的开端。 关于更进一步的Agent Mode的工作原理,OpenAI开发团队在和投资方红杉资本的圆桌谈话中做了详细解析,还回答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7/24/2025 9:05:00 AM
突然发疯!人形格斗冠军机器人凌空回旋踢,架子都干翻,现场研究员:0.0?
一条人形机器人发疯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中快递盒子乱飞,场面一度十分抓马。 研究人员:希望是一场幻觉。 视频中“发疯”的机器人是今年机器人格斗的美国冠军DeREK(原型为宇树机器人G1),而抱着头的这位,是该机器人团队REKrobot的CEO兼机器人格斗手Cix。
7/24/2025 8:52:00 AM
9岁女孩靠AI「万能钥匙」赚到第一桶金!OpenAI新CEO的六大野心
Fidji Simo将于8月18日出任OpenAI应用CEO,管理公司至少三分之一的业务,推广和拓展AI的应用场景。 她是一位务实的技术迷,相信AI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赋予个人前所未有的力量。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像一把双刃剑:它能让更多人拥有决策力、塑造世界的能力,甚至以全新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
7/23/2025 9:07:00 AM
并行革命,32倍吞吐量跃升!英伟达Helix架构突破百万Token推理瓶颈
想象一个使用大模型的任务,需要一次处理百万字符的文档,例如从百科全书中获取信息,或是分析数百页的法律卷宗,异或追踪持续数月的对话记录,都需要越来越长的上下文。 而大模型生成的每个词都需要扫描存储在所谓的KV缓存中存储的过去标记。 反复读取这个缓存会消耗GPU内存带宽。
7/22/2025 10:40:00 AM
《AI 2027》揭秘:人类会被超级智能取代吗?等等,还有另一个结局!
2021年,Daniel Cocotal团队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AI 2027》。 他以超前且精准的预测闻名,成为了洞悉AI未来发展方向的先驱。 那时ChatGPT还没问世,Daniel就准确预测了聊天机器人的崛起、耗资1亿美元的AI训练项目,以及对AI芯片的出口管制。
7/21/2025 9:15:00 AM
资讯热榜
标签云
AI
人工智能
OpenAI
AIGC
模型
ChatGPT
DeepSeek
AI绘画
谷歌
机器人
数据
大模型
Midjourney
开源
智能
用户
Meta
微软
GPT
学习
技术
图像
Gemini
马斯克
AI创作
智能体
英伟达
Anthropic
论文
代码
AI新词
训练
算法
Stable Diffusion
芯片
LLM
蛋白质
开发者
腾讯
Claude
苹果
生成式
AI for Science
Agent
神经网络
3D
机器学习
研究
xAI
生成
人形机器人
AI视频
计算
百度
Sora
GPU
AI设计
华为
工具
大语言模型
RAG
搜索
具身智能
字节跳动
大型语言模型
场景
深度学习
预测
视频生成
伟达
视觉
Transformer
AGI
架构
亚马逊
神器推荐
Copilot
DeepMind
特斯拉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