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宇树科技回应了机器人半马“开跑即摔倒”争议!
昨日,北京亦庄科技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1台机器人被安排在专属跑道上与数千名人类选手同时出发,试图完成21公里的挑战。
参赛机器人必须具有“人形”外观,并能双腿奔跑。比赛允许更换电池(天工Ultra就更换了三次),甚至允许替补机器人上场,但会被计入时间罚分。
然而,比成绩更吸引眼球的,是参赛过程中的一连串“事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在起跑线即摔,引发大量围观与调侃。
图片
此次比赛中,虽然宇树科技官方未参赛,但其G1机器人仍以客户形式出现在赛道上。对于这一表现不佳的“出镜”,宇树科技回应《科创板日报》表示,公司当前正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比赛都需要提前好好准备,我们最近事情比较多。”
宇树方面进一步解释:“G1 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比如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简单地说,宇树将G1的表现归咎于未使用宇树的“原生算法”。
这一声明迅速引发二次争议:技术方是否可以完全撇清与产品表现之间的关联?如果跑得好是公司荣耀,跑不好则是客户问题,这种逻辑显然很难让外界信服。
更有网友犀利点评:“拿到名次就是我的功劳,拿不到就是客户算法不行。”
图片
机器人表现普遍不佳:天工第一,但也并非独立参赛
从比赛实况来看,这次机器人马拉松更像一场科技展演秀,而非真正的竞技测试。
最终,只有4台机器人在四小时的关门时间内成功完赛。冠军“天工Ultra”用时2小时40分钟,看似不俗,但远逊于人类冠军约1小时的成绩。
这款天工Ultra机器人由总部位于北京的“超人科技”(X-Humanoid)专为本次赛事量身打造,该研究机构获得了小米公司和初创企业优必选(UBTech Robotics)的资金支持。
“我对这次的结果非常满意,一切都在预期之内,”超人科技首席技术官唐江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场对机器人耐力与稳定性的极限测试。我们希望,未来不论机器人执行什么任务,都能实现全天候运行,全年无休。”
不过,天工的胜利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摔倒一次、在比赛中换了三块电池。
而“天工”的完成方式也并不完全依赖自身智能。它全程由一位背负信号装置的人类选手在前引导,机器人通过模仿其动作完成跑步。其他多数参赛机器人则采用遥控操作,甚至有的被用“牵引绳”牵着跑。
超人科技的首席技术官唐江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不想吹牛,但我认为,西方没有哪家机器人公司能在运动项目上达到天工这样的水平。”
机器人至少都花了三小时以上才跑完,最终只有四台机器人在四小时的关门时间前成功完赛。有些机器人甚至连起跑线都没迈出太远——例如“神农”机器人撞倒了一名人类辅助跑者后,一头撞上围栏摔得粉碎。还有一幕中,身高仅76厘米的“Little Giant”机器人在头顶冒烟后突然停住了。
宇树的“正名战”:机器人格斗直播即将上线?
而宇树科技口中“正在准备的项目”也非空穴来风。
4月10日晚,宇树科技曾发布一则名为《Unitree 铁甲拳王:觉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热烈反响。视频中,G1人形机器人配戴拳击手套,与真人选手展开激烈对抗,不仅能攻能守,甚至在被击打后能迅速调整站姿、还以颜色,展示出强大的平衡控制和姿态自适应能力。
图片
相比在半马赛场上的“摔倒”争议,这场拳击表演更像是宇树主动交出的“技术声明”。虽然机器人格斗能否转化为商业化项目仍有待验证,但却是展示机器人动作能力的一次绝佳尝试。
写在最后:机器人的OpenAI时刻还未到来
此前,宇树王兴兴曾表示,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模型仍需时间与运气,技术方案尚未完全跑通。而朱啸虎则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缓慢,实际使用场景远未成熟。
这次的机器人马拉松,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他们的判断:人形机器人距离走进现实,还有数公里路要跑。
而这次网友对宇树科技的一些评价,并非是有意针对。这些话语背后,是一种对“技术宣传叙事”越来越清醒的态度。公众并不反对科技展示,也不反对企业试错,但对“演而不战”“输不认账”的抵触,正在蔓延。
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力——这不仅适用于机器人,更适用于企业、技术人与公众之间的信任。